【廣告】
石寨山型廣場銅鼓雕塑以云南省晉寧縣石寨山古墓葬群出土的銅鼓為代表的一類廣場銅鼓雕塑。時值公元前4世紀的戰(zhàn)國初期到公元前1世紀的東漢初年。流行于云南晉寧、四川會理、貴州赫章 、廣西玉林等廣大地區(qū)。 這種廣場銅鼓雕塑是萬家壩型銅鼓的繼承與發(fā)展,鼓面較寬,鑄造工藝也較精細,紋飾多樣,其中有 翔鷺羽人、龍舟競渡、瘤牛、剽牛祭祀和環(huán)形、同心、鋸齒等紋飾。反映了我國古代民族豐 富多彩的生活圖景,表現(xiàn)了銅鼓鑄造技藝日臻完善、進入了發(fā)展階段。 石寨山型銅鼓在越南、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也有流傳。
壯族使用銅鼓歷史悠久,他們把銅鼓看做是傳家寶,古銅鼓圖錄,十分珍惜它,并千方百計地保存下來,使之世代相 傳。師宗壯大族的傳世銅鼓主要集中在與廣西接壤和與文山、紅河兩州交界的高良、五龍、龍慶三個民族鄉(xiāng)的村寨,這些廣場銅鼓雕塑多說是世代相傳下來的,也有個別購買的。據(jù)調(diào)查,全縣境內(nèi)1958年以前存有銅鼓一百余面,后多數(shù)在當時的“獻銅”運動中被毀,現(xiàn)今僅存十面,均為村寨集體所有,多由村中德高望重之人或某姓族長專管,這些廣場銅鼓雕塑都為傳世品,已無人能說清其窨是哪一代傳下來的了。師宗三個民族鄉(xiāng)的傳世銅鼓,壯大語稱“嘟勒碾”,多為明清時期傳入,型號麻江型、遵義型兩種。按收藏者敘述,他們使用的銅鼓又可分為“公鼓”和“母鼓”,實際上是根據(jù)鼓壁的厚度和音響區(qū)分,銅鼓,公鼓壁厚,頸長,鼓面紋飾和鼓體較為輕巧,聲音圓潤而宏亮,母鼓又比公鼓貴重,壯族傳世銅鼓的社會作用和其它文化產(chǎn)品一樣,銅鼓,是隨著其民族的社會發(fā)展而變化的。
廣場銅鼓雕塑相關習俗
廣場銅鼓雕塑多在歡樂和喜慶的場面中出現(xiàn),但過去在苗族和瑤族的葬禮活動中敲擊銅鼓卻是必不可少的儀式。生活在我國廣西北部山區(qū)的瑤族同胞至今在送葬之前還連續(xù)不斷地敲擊銅鼓:銅鼓聲音宏亮、深沉,鼓聲可以把死人離開人間的不幸消息傳到很遠的村寨,以便他的親友趕來參加葬禮。敲擊銅鼓亦可召喚前來護祐死者的,使他平安到達另一個世界。
企業(yè): 唐縣博軒商貿(mào)有限公司
手機: 13513325119
電話: 0312-4980361
地址: 唐縣長古城鄉(xiāng)田家莊工業(yè)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