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所謂心理測驗,就是可以用診斷心理問題、評估心理健康的一些量表。有一些自殺危險性比較高的學生是要特別關注的,比如有明顯外部刺激,突然失戀、親人死1亡。汶川地1震后,我到四川災1區(qū)給一組大學生做過危機干預,他們都是北川和什邡的學生,家里有親人死1亡,我發(fā)現(xiàn)他們的壓力非常大,情緒低落,比較悲觀、自卑、抑郁,性格比較孤僻,跟周圍的人都不交流。由于他們不怎么跟人交流,別人也不了解他,他的心理出現(xiàn)問題,又沒有相應的知識幫他抗過去,就容易出問題。即使受時間局限,無法了解求助者的個性特征等背景信息,但仍然需要對其身心狀況做一個比較全方面和準確的評估。
評估風險水平
了解求助者目前整體的痛苦水平如何。咨詢師可以邀請求助者進行自我評估,讓他來幫助量化自己的痛苦水平,例如:“這種痛苦已經大到我無法承受了”——為10分,“沒有什么痛苦”——為1分,那么請他在1-10分之間給自己的痛苦打分。
了解求助者關于絕望的體驗程度如何。求助者對于這些難受、糟糕和痛苦,內心中有多大的希望去改變、緩解、減少或者消除,例如:“毫無希望,肯定不會發(fā)生改變”——為10分,“有很大的希望發(fā)生改變”——為1分,請他在1-10分之間給自己的絕望程度評分。干預性的會談,一般需要三次及以上的會談次數,具體時間與間隔天數,要跟病1人一起商定。
核對“自殺嘗試”
如果求助者有自殺計劃,咨詢師就要繼續(xù)向下延伸,進行行動層面上的核對。如:“你有沒有去嘗試過”,“是不是真的去試過”,“你是不是爬到樓頂上去過”,“你計劃去跳樓,是不是去考察過?”,“能告訴我你都采取過哪些行動嗎?”——這叫“自殺嘗試”。
核對“自殺中止”
顯然,這個人還能打電話尋求幫助,意味著這個人還沒有自殺成功,但這不意味著他沒有去實施過自殺。這個自殺不只是自殺嘗試,而是真的去實施,比如以前我的一個來訪者曾跟我說道“我已經站在樓頂上了,我已經把腳邁過欄桿了,這時我發(fā)現(xiàn)底下有人,我覺得這樣跳下去不好,會傷到別人的,于是我就沒有跳下去?!被蛘摺拔乙呀洺运幜耍缓蠹依锶税l(fā)現(xiàn)了把我送去醫(yī)院”——這叫“自殺中止”。這些特定的情緒不一定被求助者直接表達,有時候會通過求助者的非情緒性的描述來直接呈現(xiàn),需要咨詢師對求助者講述內容背后的情緒和感受進行核對、反饋,既是幫助他整理情緒和感受,也是核對情緒和感受,也是評估可能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