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儒教信奉的神,是天。在儒教經(jīng)典中,和天相等的另一稱號是上帝,或稱帝,天帝。皇天上帝的名稱來自《尚書·召誥》:“皇天上帝改厥元子茲大國殷之命。”《論語·堯曰》:“敢詔告于皇皇后帝”。《尚書·堯典》:“肆類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敝袊糯纳系?,就是當(dāng)時中國人的祖宗神。其中秀者,是黃帝和炎帝。而所謂“炎黃子孫”,首先是說,天子們的家族,乃是黃帝或炎帝的后代,后來就成為中國一般人祖宗的代稱。也就是說,秦漢及其以前,中國古人所信仰的上帝,乃是他們的祖宗。隋唐時期,國家統(tǒng)一,至上神名字被依據(jù)《周禮》正式確定為“昊天上帝”。昊天上帝的意義,則依據(jù)儒者對于《詩經(jīng)·黍離》中“悠悠蒼天”的解釋,認(rèn)為昊天的意思是“浩大元氣”,而上帝的意思是說,天就像君主一樣統(tǒng)治著世界。按《開寶通禮》,元氣廣大,則稱昊天。據(jù)之蒼然,則稱蒼天。人之所尊,莫過于帝,托之于天,故稱上帝(《宋史·禮志》)。到了宋代,儒者程頤對于昊天上帝作出了進一步解釋,認(rèn)為那一團元氣的自然之天,乃是上帝的身體;河南洛陽金村出土的“金銀錯虺龍紋鏡”,在鈕座與邊緣之間有六個虺龍纏繞,龍體有“金銀錯”花紋。存在于元氣之中并且和元氣不可分離、主宰著元氣的天理,就是上帝。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天,或者上帝,就是理。這樣的上帝觀經(jīng)過儒者朱熹的認(rèn)可,成為元明清時代上帝觀念的正統(tǒng)解說?!疤煺?,理也;神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帝者,以主宰事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