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田間管理
早春松土保墑,出苗后每年中耕除草4次,結(jié)合鋤草在根部培土,10月下旬,地凍前在離地面7~10厘米處剪去枝葉,根際培土約15厘米,以利越冬。第二年起每年追施肥3次,分別在3月下旬~4月上旬,施稀人糞尿,第二次在4月下旬,每畝施人糞尿500千克,第三次在10~11月間,以圈肥為主,每畝1500-2000千克。第四年收獲前追肥2次,追肥時(shí)宜于兩側(cè)開穴施下。2回3出復(fù)葉,小葉片橢圓形至披針形,長(zhǎng)8~12厘米,寬2~4厘米,先端漸尖或銳尖,基部楔形,全緣,葉緣具極細(xì)乳突,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葉脈在下面隆起,葉基部常帶紅色。芍藥一般不需灌溉,嚴(yán)重干旱時(shí),宜在傍晚灌1次透水,多雨季節(jié),應(yīng)及時(shí)排灌,每年春季現(xiàn)蕾時(shí)要及時(shí)將花蕾摘除。
采收儲(chǔ)藏
夏、秋采挖已栽植3~4年的芍藥根,s除去根莖及須根,洗凈,刮去粗皮,入沸水中略煮至受熱均勻,使芍根發(fā)軟,撈出曬干。用時(shí)潤(rùn)透切片。一般生用或酒炒或清炒用。
多年生草本,高50~80厘米。根肥大,通常圓柱形或略呈紡錘形。莖直立,光滑沒毛。葉互生;若欲服餌,采得凈刮去皮,以東流水煮百沸,出陰干,停三日,又于木甑內(nèi)蒸之,上覆以凈黃土,一日夜熟,出陰干。具長(zhǎng)柄;2回3出復(fù)葉,小葉片橢圓形至披針形,長(zhǎng)8~12厘米,寬2~4厘米,先端漸尖或銳尖,基部楔形,全緣,葉緣具極細(xì)乳突,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葉脈在下面隆起,葉基部常帶紅色。花甚大,單生于花莖的分枝頂端,每花莖有2~5朵花,花莖長(zhǎng)9~11厘米;萼片3,葉狀;花瓣10片左右或更多,倒卵形,白色、粉紅色或紅色;雄蕊多數(shù),花藥黃色;心皮3~5枚,分離。蓇葖果3~5枚,卵形,先端鉤狀向外彎?;ㄆ?~7月。果期6~7月。
成無(wú)己:'芍藥之酸收,斂津液而益榮。''酸,收也,泄也;芍藥之酸,收陰氣而泄邪氣。'(《注解傷1寒論》)
李東垣:'或言古人以酸澀為收,《本經(jīng)》何以言利小便?曰:芍藥能益陰滋濕而停津液,故小便自行,非因通利也。曰:又言緩中何也?曰:損其肝者緩其中,即調(diào)血也,故四物湯用芍藥。大抵酸澀者為收斂停濕之劑,故主手足太陰經(jīng)收斂之體,又能治血海而入于九地之下,后至厥陰經(jīng)。白者色在西方,故補(bǔ);藥材性狀呈圓柱形,平直或稍彎曲,兩端平截,長(zhǎng)5~18cm,直徑1~2。赤者色在南方,故瀉。'(引自《綱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