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管氏腫腿蜂形態(tài)特征
1、成蟲
雌蜂體長3mm~4mm,分無翅和有翅兩型。頭、中胸、腹部及腿節(jié)膨大部分為黑色,后胸為深黃褐色;觸角、脛節(jié)末端及跗節(jié)為黃褐色;頭扁平,長橢圓形,前口式;觸角13節(jié),基部兩節(jié)及末節(jié)較長;前胸比頭部稍長,后胸逐漸收狹;(2)保護越冬天敵天敵昆蟲常常由于冬天惡劣的環(huán)境條件而大量減少,因此采取措施使其安全越冬是非常必要的。前足腿節(jié)膨大呈紡錘形,足脛節(jié)末端有2個大刺;跗節(jié)5節(jié),第5節(jié)較長,末端有2爪。有翅型前、中、后胸均為黑色,翅比腹部短1/3,前翅亞前緣室與中室等長,無肘室,徑室及翅痣中室后方之脈與基脈相重疊,前緣室雖關(guān)閉但其頂端下面有一開口,這些特征是腫腿蜂屬所具有的特征。雄蜂體長2-3mm,亦分有翅和無翅兩型,但97.2%的雄蜂為有翅型。體色黑,腹部長橢圓形,腹末鈍圓,有翅型的翅與腹末等長或伸出腹末之外。
2、卵
乳白色,透明,長卵形,長0.3mm左右,寬0.1mm左右。
3、幼蟲
黃白色,體長3mm~4mm,頭尾部細尖。
4、蛹
離蛹,蛹初期為乳白色,羽1化前為黑褐色,外結(jié)白繭,長4mm~4.5mm。
瓢蟲覓食
捕食性瓢蟲成蟲尋找獵物的過程中由下列步驟組成:尋找適宜的生境即獵物的寄生植物,然后在植物上尋找獵物,抓住并捕食。顯然,在尋找生境過程中,視覺起著重要作用;這時候,你可以做一個有趣的實驗:用手指頭突然推它掉下來,嚇唬一下,過了一天多,七星瓢蟲鞘翅逐漸變硬,但是七個斑點始終不能出現(xiàn),成為一只“點”的七星瓢蟲。但亦有列外,有些植物揮發(fā)性物質(zhì)對一些瓢蟲的尋食產(chǎn)生作用,如對灰眼斑瓢蟲而言,松樹的揮發(fā)性物質(zhì)更有吸引力。
許多瓢蟲只在特定的生境中生活,有時于特定生境的少數(shù)幾種植物上。相反,許多種類如異色瓢蟲、龜紋瓢蟲是廣布的,許多生境中均可發(fā)現(xiàn)它們的蹤跡。當生境中獵物變少時,瓢蟲會離去他出尋找食物。
瓢蟲按食性劃分
菌食性
柯氏素菌瓢蟲(Illeis koebelei)亦稱為黃瓢蟲。體長約5mm。胸部上為白底的2個黑斑點,整個翅膀皆為黃色。以白1粉病菌等維生。
十二斑褐菌瓢蟲(Vibidia duodecimguttata)亦稱為白瓢蟲。體長約4mm。體色為黃褐色,有淡白的斑點。以白1粉病菌等維生。
植食性
只有食植瓢蟲亞科為草食性。草食性瓢蟲的特征為,與肉食性瓢蟲相較下翅膀不具光澤。
馬鈴薯瓢蟲(Henosepilachna vigintioctomaculata)此二種瓢蟲體長約7mm,在淡褐色身體上有28個黑斑點。馬鈴薯瓢蟲亦稱為大二十八星瓢蟲,身體和黑點比茄二十八星瓢蟲略大。由于它們會集體吃茄子與馬鈴薯的葉子而被視為害蟲。七星瓢蟲遇到敵人侵襲的時候,就立即分泌這種難聞的黃水,使敵人聞而生畏,倉皇逃走。
波氏裂臀瓢蟲(Henosepilachna boisduvali)見于日本沖繩諸島、臺灣蘭嶼等地。以葫蘆科植物的葉子為食。
鋸葉裂臀瓢蟲(Henosepilachna pusillanima)見于日本八重山諸島內(nèi)的與那國島等地、臺灣蘭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