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俞敏洪說:孩子的問題基本都是家長的問題。
父母是什么樣,孩子也會成為什么樣,正如那句: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復印件。
央視紀錄片《鏡子》中,有位男孩脾氣十分暴躁,榕城區(qū)家庭教育,一言不合就動手。
因為媽媽給他送水果打擾了下棋,就媽媽。
追根溯源是因為爸爸有習慣,在線家庭教育,他在目睹一次次的家暴后,也學會直接用拳頭來說話。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每一個問題孩子的背后都有一個問題家庭。
“人之初,性本善!”
孩子出生時,大家都是一樣的,可后來為什么有些成了好孩子,有些卻成了壞孩子?
父母的教育,才是關鍵的!
姑媽是一位中學語文教師,我也算半個教師家的孩子。在我上學之前,姑媽就教我背誦唐詩,她念一句,我跟一句。在我的記憶中,家庭教育投入,盡管年幼的我還不識字,但在上幼兒園之前,我已經會背《靜夜思》和《憫農》了。
我想,大概從那時起,文學的種子就在我心中播下了。正是家中濃厚的文學氛圍,讓我對語文有了特別的興趣,上學之后保持著看書的好習慣,一直到大學選擇中文**。如今,我也成為了一名中學語文教師,也在把文學的種子播撒到更多孩子心中。我想,家中有一位教師家長,能夠給孩子更濃厚的學習氛圍,讓他受益一生。
我們可能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我也是被打大的,現(xiàn)在的孩子已經很少被打了!(非常的義正言辭) 孩子該不該打?
難道孩子生來就該打么?孩子該不該打由誰說了算?
各位家長可以找個時間做個測試,測試方法如下:
問問孩子說說:孩子啊,寶貝啊,以前爸爸/媽媽,打你開不開心?
只要你一問出來,一定只會有兩種,哪兩種呢?
1.如果孩子回答:“爸媽,還可以呢”。
這說明你這個孩子還真可以打。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這樣的孩子叫欠揍型的孩子這樣的孩子一定要打,越打越成才,越打越改變,越大越長記性。
不知有沒有聽過一些狼爸虎媽的故事?有些家長把孩子打上了清華北大,有沒有?其實這樣的故事背后,一定是遇到了一個欠揍型的孩子。這樣的孩子有時候打,會有很多的成長和變化。但這樣的孩子是數(shù)的,只有低于5%的孩子屬于這一類孩子,而95以上的孩子都屬于非欠揍的孩子。
2.如果孩子回答:“爸媽,我一點都不開心”。
這說明您的孩子屬于非欠揍型的孩子。以后要不要打,也不能打,因為打也不可能發(fā)生改變,打也不可能長記性,打了也是白打。這樣的孩子打了也不會保持多久,很快又會犯同樣的錯誤,甚至還會變本加厲。
企業(yè): 廣東幸福家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手機: 13660513563
電話: 020-32039203
地址: 廣州市天河區(qū)燕嶺路89號499室自編05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