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都塔爾”的琴聲渾厚、悠揚,是新疆維吾爾族鐘情的傳統彈弦樂器。這個外形看起來像是加長版的水瓢。遠遠看著,像個流星錘一樣。
弓琴,是弓琴彈撥弦鳴樂器。歷史悠久,形制原始,發(fā)音柔弱,音色動聽。常用于民歌或舞蹈伴奏。
扎木聶,又稱扎年。藏族彈弦樂器。因其設六弦,故又稱六弦琴。流行于西藏自治區(qū)、四川、云南、青海、甘肅等地。
卡龍,維吾爾族彈弦樂器。曾稱七十二弦琵琶、喀爾奈。流行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形似半張楊琴
西藏自治區(qū)歌舞團演奏家達瓦次仁用六弦琴演奏民間傳統音樂。
藏族被譽為“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的民族,近年來,在西藏自治區(qū)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下,“西藏歌舞”這個品牌已然變身為一個讓人為之驕傲的文化符號,一個讓民族音樂、民族文化得以傳揚的文化現象。
而在這個品牌、現象的背后,久經歲月沉淀的傳統樂器就好比是一根金線,將一個個符號串聯,讓人在其中體味著傳統文化的追想,陶冶著業(yè)余生活的情操,感受古老傳統藝術的味道。有人說,制作樂器是賦予器物以血肉,演奏音樂是賦予樂器以。只有知音識器者,才懂得挖掘樂器潛在品牌價值,他們是民族文化的傳承者和弘揚者,是一個時代重要的文化推手。
如何從傳統中汲取營養(yǎng),如何回歸民間、找回自我
如何從傳統中汲取營養(yǎng),如何回歸民間、找回自我,如何挖掘那些流傳和存活于民間的曲目和表演形式,并在實踐中加以繼承與應用,已成為該團成員目前為關注的一個問題。同時,他們希望能夠得到區(qū)黨委、政府更多的支持和幫助,有足夠的資金對西藏傳統樂器進行良性改革,讓畫在紙上、構思于腦海里的改良方案變?yōu)橐淮未维F實中的實驗、改裝和制造,從而讓傳統樂器發(fā)出更多悅耳之聲。
藏傳法器是指僧侶們舉行佛事活動和儀式時所用的器物。佛法賦予了它們特殊的作用,使他們不再是普通的器物,而變得更加神圣莊嚴。
菩提子念珠成為廣泛使用的法器之一
念珠是禮敬法器的一種。藏傳的念珠一般一串有108顆。在修五加行之大禮拜、供曼扎時,為了方便計數,也用25顆一串的念珠。藏傳念珠,一般由念珠本身、節(jié)珠(大家更常稱作隔珠)、佛頭、云珠或背云、計數器、卡子、掛環(huán)等幾大類構成,在這些大類配件存在的同時還伴隨著各種各樣有意義的小配件的存在。
念珠材質多種多樣,一般而言,菩提子念珠較常使用。根據佛經記載,使用菩提子念珠可增上無量倍功德,而且適用于任何法門的修持。當年佛陀在菩提樹下成就正等正覺,因此菩提子也包含了成就佛果的意思。所以,菩提子念珠成為廣泛使用的法器之一,無論顯密宗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