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義烏市皖毅家具廠主營各種款式佛教拜墊拜凳跪凳,歡迎來樣定制~
皖毅家具為您介紹:
五蘊的色、受、想、行、識五蘊分別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五種。在五蘊中,除了第蘊是屬物質性的事物現(xiàn)象之外,其余四蘊都屬五蘊里的精神現(xiàn)象。
一、色蘊,“色”是指物質。色蘊是指一切有形態(tài)、有質礙的客觀存在的物質的聚合,相當于現(xiàn)在人們所說的物質現(xiàn)象。色蘊又具體包括地、水、火、風等四大物質因素。人們常說的四大皆空就說的是這四大。
二、受蘊,是指感官接觸外物所生之感受或情感等。
三、想蘊,通過對因接受外界事物而產生的感覺進行分析而得到的知覺和表象。
四、行蘊,通過對外界事物的認識而產生的行動意志。
五、識蘊,主要指人的意識作用。比如,區(qū)分與認識事物等。
五蘊的意義五蘊這一概念的提出是要表明在五蘊之外不存在獨立的“我”或永恒不變的主體,世間所謂的“我”僅是五蘊暫時的和合,“我”實際上并不存在,而人之所以有痛苦就是不明白這個道理,把五蘊認做實在的“我”或不變的主體來執(zhí)著。
八正道是指獲得終解脫的八種正確方法和途徑,八正道是四圣諦中道諦的具體內容。八正道包括:、正思維、正語、正業(yè)、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通過八正道的修行就能通往之路。
八正道是釋迦牟尼佛針對婆羅門教、耆那教的苦行主義和六師的享樂主義而提出的修行方法。在他看來,苦行主義是對自我施加折磨,不會帶來什么收效,而享樂主義沉迷于作樂的生活,更會通向毀滅之路。就此,他提出了不苦不樂的中道,就是八正道。
原始佛教十分重視這種不苦不樂的八正道修行方法,并將其列為道諦的具體內容。在佛教教義中,八正道就好像是盤旋直上的八個階梯,沿著階梯我們就可以達到佛教的境界。
十二因緣十二因緣是按照緣起論來對人生進行分析,它將人生過程分為十二個彼此成為互為條件或因果的環(huán)節(jié):
一、無明,指心的無知,包括不明善惡、不明佛法教義,這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二、行,因為無明而做出善或惡的行為。
三、識,因為過去的行為累積了一定的因果,從而投生于今世,成為新的生命。
四、名色,指由精神要素與物質要素和合而形成的身心。
五、六入,人在胚胎發(fā)育時,產生眼、耳、鼻、舌、身、意的感知能力。
六、觸,人在出生后,對外界事物有所接觸。
七、受,由于與外界事物的接觸而產生苦、樂、憂、喜的感覺。
八、愛,對苦有強烈的憎恨,對樂有熱烈的渴望,強烈的欲求或渴望,就是愛。
九、為愛努力地追求。
十、有,今生為愛產生諸多行為,成為下一世的果報。
十一、生,有了今生的業(yè)因,而受來生的生命。
十二、老死,有生必有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