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選擇山青水秀的地方建墓
陵園的選擇非常有講究,雖然無法做到與明清皇陵一樣講究極其標準的風(fēng)水模型,而且也不允許有偌大的氣派來完成這種只能由皇家才能做到的大手筆,但人們在埋葬死去的親人時,對于風(fēng)水的一般原則,還是堅定地支持并在實踐中實行的。在全國的大部分地區(qū),尤其是在江南的吳越地區(qū),下述幾點就是人們選擇所謂風(fēng)水寶地時經(jīng)常需要遵守的:選擇山青水秀的地方建墓
在東北一帶,是用在門外懸掛紙條來報喪的
在東北一帶,是用在門外懸掛紙條來報喪的。紙條數(shù)是以死者年齡的不同來確定的,一歲一條,另外加上兩條,表示天和地。并且他們用死者性別的不同來決定懸掛紙條的位置,死者是男性則懸掛在門的左面,死者女性則懸掛在門的右面,人們一看到門口的紙條就知道這家死了人,死者的壽數(shù),是男是女,就一目了然了。舊時有些廣東地區(qū)的人常常罵那些行色匆匆趕路的人是"報死",因為根據(jù)當?shù)氐膱髥实牧?xí)俗,報喪的人必須來去急速,不進人家的大門,只能在門外高聲地喊叫,喪之后,討一口水漱口,來驅(qū)除不詳,然后就馬上回去。在江浙一帶,報喪習(xí)俗是用傘來暗示的。報喪的人帶著一把傘去,把傘頭朝上柄朝下,放在門外,來表示兇信。主人便要請報喪的人吃點心。然后,問清楚的日期。后,把報喪人用過的碗扔到門外,來表示避禍。在外地的親人如果收到一封“焦頭信”(信封的一角被燒焦),就可以知道這是報喪信。在浙江一些地方,死者的家屬身穿孝服,準備好菜肴酒飯等在門外,燒一些銀錠、草鞋等,這叫做“送”?!啊?,就是民間傳說的的鬼。說是“”吃了菜肴酒飯,拿了銀錠花費,又有草鞋可穿,就不會來打擾死者了。
在彌留時刻,死者須穿上壽衣
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非常講究壽終正寢的。在生命垂危時,親屬要給他脫穿戴好內(nèi)外新衣;否則,就是“光著身子走了”,親屬會感到十分地遺憾和內(nèi)疚。在咽下后一口氣前,親屬們要把他移到正屋明間的靈床上,守護他度過生命的后時刻,這叫做“挺喪”。在彌留時刻,死者須穿上壽衣。在北方漢族的習(xí)俗里,貼身穿白色的襯衣襯褲,再穿黑色的棉衣棉褲,外面套上一件黑色的長袍。整套服裝不能夠有扣子,而且要全部用帶子系緊,這樣做是表示“帶子”,就是后繼有人的意思。在死者的頭上要戴上一頂挽邊的黑色帽,帽頂上縫一個用紅布做成的疙瘩,用來驅(qū)除煞氣,人們認為這樣做對子孫是吉祥的。如果死者是男性的話,腳上要穿黑色的布鞋,而如果是女性的話要穿藍色的布鞋。壽衣一定要是傳統(tǒng)的式樣,哪怕改朝換代、時過境遷,平時再也不穿民族的傳統(tǒng)服飾了,等到臨死的那一天,也還得要恢復(fù)原來的裝束。因為按照傳統(tǒng)的觀念,人死之后就要去見遠古的老祖宗,如果老祖宗認不出自己的子孫,不讓他認祖歸宗。
山東臨沂一帶的習(xí)俗,是用一塊白布從梁上搭過來,然后把公雞
在對死者進行沐浴更衣之后,親屬要馬上把移到靈床上。同時還要采取一些儀式,把死者的也引到靈床上去。山東臨沂一帶的習(xí)俗,是用一塊白布從梁上搭過來,再用一只白公雞在病床上拖幾下,順著白布從梁上遞到外間屋,在死者身邊走上一圈,然后把公雞,這叫做“引魂”。在江南的一些地方,如果死者生前做過,那么他臨死之前,家里人要用一塊大紅布,把他的手包起來,偽裝成被斬斷的樣子,據(jù)說這樣做就可以避免在被他宰殺的牲畜咬他的手。同時,家里人還要在死者的嘴里放上一枚銅錢,這叫做“含口錢”。在江浙一帶的農(nóng)村,還流行給死人燒紙錠、錫箔之類的信物,就是“燒落地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