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當大銀幕上的虛構和盛世已經無法滿足觀眾的口味興趣時,人們堅定地用實際行動告訴整個市場什么才真正是大眾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在即將過去的2019年,網劇的火熱成了引人注目的文化現象。從某種角度來看,我們甚至可以將傳統(tǒng)出現雪崩式下滑的2019年看作是中國式網劇的元年。整年中國式網劇的火熱總結出了若干規(guī)律,從一個從業(yè)者的角度梳理了其創(chuàng)作投資的邏輯。
好的影視一般機構是拿不到的,一般只有電影的關聯方,如導演、主演的公司,或導演或主要經紀的影視公司;資源擁有者如發(fā)行渠道阿里影業(yè)、騰訊影業(yè),因為有淘票票和貓眼;終端院線如萬達院線、大地院線、星美院線等,渠道的發(fā)行和院線的拍片都是能左右票房的,所以只有這類的機構才能拿到好的影視作品。其他機構拿的份額都是從聯合出品方拿的二手或三手的資源,成本已經比成本高了兩倍到三倍,然后再乘以三倍的票房才能回本,一年中超過5億票房的電影都不多的,所以如果不是直接參與出品方和聯合出品方的影視項目,幾乎不可能賺錢的。
而市場的火爆也讓一些弊端日漸凸顯:多品牌扎堆,看起來比過年還熱鬧,結果熱鬧過后無人問津;品牌受制于局限的營銷空間,該說的老也說不清;植入內容與劇情割裂,消費者觀影感受損,“連累”品牌好感度降低;如何采取正確“姿勢”合作網劇IP,走出一條多方共贏的的創(chuàng)新營銷新路子,成為行業(yè)共同關心與思考的問題。
在廣告環(huán)境日益復雜化、消費者對廣告越發(fā)敏感的當下,除了簡單堆砌品牌、粗暴露出利益點,其實還可嘗試更加“機智”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