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銅鼓產(chǎn)生于從原始社會跨入社會的初期,那時“國之大事,唯祀與戎”。南盤江與紅水河相接,因此,溫水就是胖柯河,唐代叫駱越水(溫水,古稱廣西武鳴河-南寧市邕江-貴港市郁江段,漢譯音“溫”字在壯侗語中意為“天空”“蒼天”“老天爺”“天子”,故,溫水亦可理解為“蒼天之河”“天子之河”)。主持祭祀和指揮軍陣的大權已被少數(shù)首領所壟斷,用于祭祀和的銅鼓,已經(jīng)不是一般的樂器,而是少數(shù)所占有的、象征財富與的重器。隨著祭祀活動的頻繁,銅鼓也常陳列于祭器當中,逐漸的被賦予神秘色彩,成為通靈的圣物,演變成為溝通人神的禮器。
明清以后,封建王朝對民族地區(qū)加強了統(tǒng)治,逐漸“改土歸流”,終廢除了土司制,地方民族首領獨霸一方的地位削弱,乃至完全喪失。蘭欽所征討的“夷獠”,就是《晉書·食貨志》上提到的“廣州夷人”他們是擁有“大銅鼓”的民族。作為民族首領統(tǒng)治象征的銅鼓,喪失了原來的作用,不再是少數(shù)所壟斷的重器‘財富象征和祀神禮器,成了廣大民眾所廣泛使用的一般娛樂樂器。
銅鼓是壯族及先民鑄銅工藝的代表作。春秋到明清時期,都有鑄造和使用。銅鼓早源與陶釜,個體不大,從素面無紋到有簡單的紋飾。漢以后到唐,逐漸向雄渾高大、精美穩(wěn)重的方向發(fā)展。唐以后又逐漸變小。明清以后,這一傳統(tǒng)技術就消失了。
民間傳世銅鼓基本上都是麻江型,經(jīng)過數(shù)百年、上千年的不斷使用,如今破損已經(jīng)十分嚴重。鼓按形狀、裝飾的差異分為8種類型,不同類型的銅鼓有不同風格的紋飾。廣西的白褲瑤族在的儀式中都要敲銅鼓,據(jù)南丹里湖生態(tài)博物館課題組的調查,在所參加的六次儀式所觀察到的約100余面銅鼓中,近一半有不同程度的損壞。蠻降寨一陸姓人家收藏有5面銅鼓分別叫米水、米漏、米土、米麥、米姐(音譯)。鼓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裂痕,沒有一面是完好的。那坡縣彝族在跳弓節(jié)所用的兩面銅鼓,破損相當嚴重?! ?
銅鼓如果繼續(xù)這樣使用下去,這些破損的銅鼓用不了幾年了。
演奏方法編輯但少數(shù)民族的廣大人民,把銅鼓作為樂器,至今廣西河池的瑤族、貴州的苗族崇拜銅鼓的民族——壯族等,都流傳銅鼓舞。明清以后,封建王朝對民族地區(qū)加強了統(tǒng)治,逐漸“改土歸流”,最終廢除了土司制,地方民族首領獨霸一方的地位削弱,乃至完全喪失。舞蹈時把銅鼓懸掛起來,一人用鼓槌敲擊鼓面,一人手執(zhí)木桶對準鼓底,以增加共鳴,聲音渾厚深沉,能傳遠處。舞者(一般是集體)圍著銅鼓,隨著鼓點節(jié)奏起舞。以貴州時值10 世紀的五代到14世紀的元代時期。流行于以貴州、廣西北部為中心的黔、桂、滇等省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