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那么,如何建造大棚墻體更符合作物生產(chǎn)呢?我們的試驗證明,大棚墻體堆砌好后,可以用挖土機在棚內(nèi)進行“切墻”,使得墻體呈梯形,墻體上部與下部之間的距離在0.5米左右。此外,因棚太寬造成放風困難,尤其是冬季棚的前臉處,難以將濕氣放出,病害容易侵染,成為棚內(nèi)的“病源區(qū)”,灰霉病、霜霉病等病害發(fā)生嚴重。而東西墻在切制時,為了提高棚內(nèi)的光照條件,除了蔬菜大棚選址要北偏西5°-10°外,還可在堆砌時向東或向西分土,使得東墻或西墻分別偏外10°。此外,為了提高大棚的保溫性和利用下雨下雪流水,墻體外側也要留坡。
云南移動苗床廠家,昆明移動苗床建設,歡迎咨詢正規(guī)廠家。我們設計生產(chǎn)的移動苗床、溫室大棚具有造價低、使用壽命長、實用效果好、便于安裝和移動等優(yōu)點,歡迎來電咨詢。
第三步:分次埋柱。以棚東西兩頭的“標尺”為準,按照由外到內(nèi)的順序進行依次埋柱。可是,我們在走訪中發(fā)現(xiàn),不少棚戶的大棚,或距離公路太近,造成棚屋面上的粉塵量過多,影響了光照。方法:埋設開始那排立柱時,先將用于開始那排的立柱,從其上端往下測量并標記出3米的位置。然后,在“標尺”立柱(從其上端往下)3米處東西向拉一條標線,立柱埋設后,標線要與立柱的3米標記處重合。按照此方法,再埋設第五排立柱,后,埋設內(nèi)部的各個立柱即可。
蔬菜大棚是廣泛應用的一種類型,棚型一般寬5-6米,頂高2-3.2米,側高1-1.2米,拱桿間距1-1.1米。在兩端的拱架下,插入4-6個支柱,將支柱與棚架綁在一起形成棚頭,在背風處棚頭中部設門,門寬0。優(yōu)點是造價低、取材方便、建造容易,每畝成本約3000元(連薄膜),缺點是,大棚內(nèi)柱子多,遮光率高,作業(yè)不方便,使用壽命短,抗風、雪性能差。
受大棚建造的制約,一旦棚內(nèi)立柱出現(xiàn)斷裂,重新更換立柱的難度比較大。在此,我們建議,如果僅僅是立柱出現(xiàn)輕微斷痕,可以采取在其一旁增設加固短立柱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