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內審外包評估能夠“借腦”嗎?
一般而言,內審外包評估要看是否能夠“借腦”。我們通常通過咨詢來借腦。這種形式主要是由第三方機構會計事務所或專門咨詢公司來幫助公司建立內審機構,包括幫助內審機構確定結構設置、人員配置和資源分配、招聘或推薦內部審計人員、幫助公司確定主要的審計風險領域等。甚至可以幫助內審部門進行審計規(guī)劃和審計信息化能力提升項目。
還有一些審計項目可以“借力”財務審計、內控審計,或者是財務審計或者經濟責任審計。這些相對而言比較成熟而且有標準可循的審計項目可以外包。而這些簡單的有明確需求和模板的項目往往會外包給會計事務所等專業(yè)機構。
高新技術產品(服務)收入的波動情況
審計需要關注的地方:高度關注單位時間段高新技術產品(服務)收入的波動情況,分析其變動趨勢是否正常,是否涉及重大的關聯方交易,是否符合申報企業(yè)的經營規(guī)律(如季節(jié)性、周期性等),查明異常現象和重大波動的原因;高度關注技術性收入中當期開始提供勞務、跨期完工的技術承包、技術服務、接受委托科研等合同,檢查其是否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確認收入,包括檢查相關合同或協(xié)議、完工進度確認文件以及收款記錄,關注完工進度的確認方法是否合理;
常見的審計對象存在的形態(tài)劃分
常見的審計對象存在的形態(tài)劃分:1、以實物為對象。對存貨、固定資產或貨幣資金的時點狀態(tài)或期間狀況進行審計。如:存貨清查審計、固定資產構建及處置審計、資金收支審計。2、以賬務為對象。對因提供、銷售商品或勞務產生的債權債務的產生依據,期間過程和時點狀態(tài)進行審計。如:賬期審計,回款期審計,審批審計。3、以規(guī)則為對象。對制度、計劃、任務、標準、流程等的執(zhí)行過程及結果進行審計。如:目標完成審計,采購審批流程審計,供應商入圍政策執(zhí)行審計,折扣權限與審批審計,預算執(zhí)行情況審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