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普燈的發(fā)展物理學的大膽暢想發(fā)生于1802年,在俄國的彼得堡wai科醫(yī)學院,一名叫作彼德羅夫的物理學宣布,他打算“以電取光”。在篝火、松明、動植物油以及燃氣還是主要照明方式的19世紀初期,在電流還是一件新鮮事物的前提下,這一決定無異于天方夜潭。1.半封閉式前照燈半封閉式前照燈的配光鏡與反射鏡粘在一起不可拆開,燈泡可以從反射鏡后端裝入,半封閉式前照燈的優(yōu)點是燈絲燒斷后只需更換燈泡,缺點是密封性不良。但是彼德羅夫的熱情并沒有被眾人的冷嘲所打擊,因為在不久前,美國物理學家富蘭克林用放風箏的方法引出火花一事讓他受到啟發(fā):電池組兩端在被導線連接時所產(chǎn)生的電火花,能不能變成持久的燈光,以供照明之用?為了達到預想的效果,彼德羅夫進行了不懈的努力。
用鎢絲充當燈絲制作白熾燈,這是照明技術發(fā)展shi上的又一座里程碑。鎢絲的引進使得白熾燈在同煤油燈、煤氣燈、qi油燈的競爭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鎢絲的應用有力地促進了電氣照明工業(yè)的發(fā)展,開辟了電氣照明技術的新紀元。白熾燈的改進工作并沒有故步自封。(3)為保證前照燈的各項性能,在更換前照燈后或汽車每行駛10000km后,應對前照燈光束進行檢查調整。1913年,蘭米爾往玻殼里充入氮氣,這是繼燈絲由炭絲改為鎢絲之后,白熾燈的又一重要革新。玻殼里充入氮氣,燈絲周圍就形成一薄層穩(wěn)定的氣體保護層,使燈絲能夠在更高的溫度下工作,并有效抑制了鎢絲的蒸發(fā),克服了鎢絲在使用過程中的性能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