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1.育苗地概況:育苗地設(shè)在馬鞍山菜園,位于松嫩平原中部。地理座標(biāo)東經(jīng)124°35′,北緯44°40′,海拔126m,年平均氣溫3.8℃,年降水量430mm,無霜期120~150d,育苗地土壤質(zhì)地為壤土。
2.種子采集:紫穗槐的種子采集,首先是選擇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優(yōu)良母株,進行采種。果熟期為9~10月,莢果橢圓形,微彎曲,成熟時棕褐色,內(nèi)含1~2枚橢圓形或長形的種子,光滑,黃綠色,種皮堅硬。
刺槐怎么種植
刺槐,又名洋槐,原產(chǎn)于北美洲,是豆科、刺槐屬落葉喬木。由于其外表高大挺拔,有一定的觀賞價值,此外其生長迅速,樹干粗壯穩(wěn)定,適合作為建材原料。刺槐的主要繁殖方法為播種繁殖,接下來為大家介紹一下刺槐的種植方法。
種子處理
當(dāng)采摘完成熟的刺槐莢果并且將其晾曬后,要去除果皮等雜物,獲得干凈的種子。在種植前要先將種子浸泡在60-80度的熱水中,浸泡并攪拌10分鐘后將其放在30度左右的溫水中,這樣可以篩除壞種,留下好種。將挑選完的種子再浸泡一天后,將已經(jīng)膨脹的種子放在濕潤的紗布上蓋上麻袋,并用溫水淘洗,沒有膨脹的種子繼續(xù)浸泡,直到膨脹后重復(fù)這一過程,等待4-5天催芽完成后就可以播種了。
刺槐英文名為black locust,locust原意是蝗蟲,后又指跟刺槐一樣的幾種(廣義的)豆科植物。關(guān)于這個名稱,網(wǎng)上有很多有意思的討論,即探究《圣經(jīng)》里的施洗約翰在曠野里到底吃了什么東西。據(jù)《新約·馬可福音1:6》記載:“約翰身穿駱駝毛的衣服,腰束皮帶,吃的是蝗蟲和野蜜。”這里英文版圣經(jīng)用的詞就是locusts。有人認(rèn)為施洗約翰吃的是一種原產(chǎn)地中海地區(qū)的云實科植物,即角豆樹(Ceratonia siliqua),該樹的葉和豆莢都類似刺槐,俗稱locust bean,也被叫做圣約翰面包(St John’s bread)。傳教士初來美國時,看到當(dāng)?shù)卦a(chǎn)的刺槐,就把locust這個名稱套上了。不過也有人認(rèn)為,約翰在曠活時,吃的是真正的蝗蟲,畢竟蝗蟲作為一種高蛋白昆蟲食物,在世界各地都很受歡迎,也包括中東。施洗約翰當(dāng)年到底是以什么為食的,只有上帝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