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趙家臘汁肉夾饃做法:
1、連骨帶皮五花肉洗凈,各切成兩段;
2、涼水入鍋,中小火煮開,保持沸騰2分鐘左右,撈出用不燙手的熱水沖洗干凈;
3、燉鍋中加入適量水,大約沒過肉就行;加入老湯調(diào)料,煮開,保持沸騰5分鐘;
4、香料裝進(jìn)茶包袋;
5、蔥姜切大塊兒,裝進(jìn)另一個茶包袋;
6、將焯過水的豬肉和香料袋、蔥姜袋一起放進(jìn)燉鍋,加入適量料酒;
7、煮開后嘗嘗湯汁的味道,如果不夠咸可以再加點兒鹽,這個需要稍微咸一點兒;
8、大火煮開后,轉(zhuǎn)小火燜燉至骨酥肉爛,撈出肉塊,剔去骨頭;
9、放回?zé)蹂?,繼續(xù)小火燉至沸騰,關(guān)火燜到?jīng)觯?/span>
10、吃之前再次煮開:肉色醬紅,酥爛入味,要用漏勺才能撈出來,筷子一夾就碎了。
據(jù)史料記載,臘汁肉在戰(zhàn)國時稱為“寒肉”,當(dāng)時位于秦晉豫三角地帶的韓國,已能制作臘汁肉了,秦滅韓后,制作工藝傳進(jìn)長安。文昌門內(nèi)的館子命名為秦豫肉夾饃,隱喻著自己是正宗的臘汁肉名店。五千年中華文明一脈相承,其間包羅萬象,每一種事物都有深淵或獨特的文化背景及歷史價值。臘汁肉的做法是:選用硬肋肉,用鹽、姜、蔥、蔻仁、丁香、枇杷、桂皮、冰糧、大香等20多種調(diào)料湯煮而成,煮湯者是歷代流傳下來的陳湯,較少加水,臘汁肉其所以有名,與已有近80年歷史的臘汁湯密切相關(guān)。據(jù)說是從清代小販畢仁義作坊買的,而畢仁義作坊的陳湯是從他曾祖父那里傳接的,當(dāng)然火工也需特別講究,地道的臘汁肉色澤紅潤,酥軟香醇,肥肉不膩口,瘦肉滿含油,配上熱饃夾上吃,美味無窮。
再說臘汁肉,顧名思義,肉在鹵之前先“臘”一下,用鹽漬,晾干,泡水回軟,入鍋加種調(diào)料,有說加三十幾種的。我主要加了蔥節(jié)、姜塊、桂皮、香葉、***、八角、山柰、白蔻、花椒、肉蔻、冰糖、白酒、黃酒、精鹽。所以,不只是在我這里,就是在任何一位趙老廚的加盟商那里,消費者都會吃到口感差、味道不好的小吃。另外,臘汁肉不僅煮出來的,通常是前半夜煮,后半夜?fàn)F(對于餐館而言,居家則不用這么久的時間),這樣肉才不柴不爛,不會化在湯中。
煮肉還是用陳年濃湯好,如果沒有濃湯,用高湯可替代,不提倡白水。如此下來,肥肉不膩,入口自爛但用筷子夾起不散,能香飄幾里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