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銅鼓是壯族及先民鑄銅工藝的代表作。春秋到明清時期,都有鑄造和使用。銅鼓早源與陶釜,個體不大,從素面無紋到有簡單的紋飾。漢以后到唐,逐漸向雄渾高大、精美穩(wěn)重的方向發(fā)展。唐以后又逐漸變小。明清以后,這一傳統(tǒng)技術(shù)就消失了。
民間傳世銅鼓基本上都是麻江型,經(jīng)過數(shù)百年、上千年的不斷使用,如今破損已經(jīng)十分嚴重。廣西的白褲瑤族在的儀式中都要敲銅鼓,據(jù)南丹里湖生態(tài)博物館課題組的調(diào)查,在所參加的六次儀式所觀察到的約100余面銅鼓中,近一半有不同程度的損壞。蠻降寨一陸姓人家收藏有5面銅鼓分別叫米水、米漏、米土、米麥、米姐(音譯)。鼓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裂痕,沒有一面是完好的。2、翻外范先在泥模型鼓表面涂以牛油,防止粘連,然后分塊(面范一塊、身范二塊或面范一塊、身范四塊)敷以細泥料和摻加草盤、麻絲等的粗泥料,形成外范,在外范上按設(shè)計留好澆口,拆開外范后在范面刻印花紋。那坡縣彝族在跳弓節(jié)所用的兩面銅鼓,破損相當嚴重?! ?
銅鼓如果繼續(xù)這樣使用下去,這些破損的銅鼓用不了幾年了。
根據(jù)這些研究成果,得知古代鑄造銅鼓的方法有:
(一)、泥型合范法,其工序主要有如下幾道:
1、制模型 首先用木料做成一個鼓形木模 作為范芯骨架,然后敷以摻有谷殼的粗泥料作范芯的底層,再敷上摻有草灰、牛糞的細泥料作表層,使表面光滑并且有較好的透氣性和退讓性。后,捏塑四個實心耳安在耳的部位?! ?
2、翻外范 先在泥模型鼓表面涂以牛油,防止粘連,然后分塊(面范一塊、身范二塊或面范一塊、身范四塊)敷以細泥料和摻加草盤、麻絲等的粗泥料,形成外范,在外范上按設(shè)計留好澆口,拆開外范后在范面刻印花紋?! ?
3、做芯范(內(nèi)模) 鼓芯范是由泥模型鼓減薄而成,其做法是在泥模型鼓周身嵌人一定數(shù)量的銅芯墊,然后按芯墊印痕厚度刮去一層泥料,并磨光即成?! ?
4、合范 一種是鼓面向上的臺范;第二種是足沿向上的合范.合范后,用泥把各條范縫封嚴,并以繩索把整個范綁扎緊,經(jīng)低溫烘烤,使泥范中的水分蒸發(fā),干透硬化。
5、澆注 先將鼓范烘烤預(yù)熱,達600C0左右,然后從鼓面中央或足沿的澆口杯內(nèi)注人臺金熔液,使之進人型腔?! ?
6、拆范及整理 澆注之后,拆開外范,取出內(nèi)范.鋸鑿掉澆冒口,清除內(nèi)外壁上的泥料,修飾花紡及立體裝飾物,使銅鼓表面光滑,花紋清晰?! ?
7、定音 銅鼓作為樂器,對音響有一定要求,必須請專門鼓師進行調(diào)音,調(diào)音臺格后,則可以使用了。
這種銅鼓,鼓面無立體蛙、獸飾物,它的花紋和圖案也簡化。廣場銅鼓雕塑鑄造廠是由冷水沖型銅鼓 蛻變而來,也是由冷水沖型銅鼓演變到麻江型銅鼓的過渡形式以貴州省麻江縣出土的銅鼓為代表的一類銅鼓。時值12 世紀南宋 初年到19世紀清代晚期。廣泛流行于兩廣、滇、黔、川、湘、海南等省區(qū)。為壯、布依、侗 、水、黎、苗、瑤、彝、白、土家、仡佬等族人民所使用。麻江型銅鼓,鼓型矮小、數(shù)量多。這種銅鼓的重要特征是體型扁矮,鼓壁較薄,發(fā)音效果好。在鼓面的同心暈圈中,鑄有十二 生肖、八卦、盤龍等多種浮雕,并有“成化”、“萬歷”等漢字紀年銘文。大多數(shù)銅鼓暴露有芯墊.冷水沖型、北流型、靈山型等采用方形芯墊。由于鑄造 工藝精湛、飾紋豐富多彩和音響效果俱佳,使銅鼓發(fā)展到顛峰階段。麻江型銅鼓,還流傳于越南北部廣大地區(qū)。師宗龍慶地方的壯大族,十分敬奉銅鼓,他們視銅鼓如神,平時不準隨便亂敲,必須珍藏在家供奉,祈求它驅(qū)除,保佑人口平安、六畜興旺,即使逢年過節(jié),也要先用酒、肉祭獻,把銅鼓“請”出來方可使用。在龍慶的各壯族村寨中,大年初一的頭一件事就是祭銅鼓,凌晨一二時許,挑當?shù)厝郎蠀R合處的清水將銅鼓冼凈,舂一個大糯米粑粑,放在篩子里,上擺肉一刀、茶一杯、酒兩盅、菜六碗(四葷二素),再將篩子放在銅鼓上,由主祭人邊叩頭,邊禱告。按照名史家黃現(xiàn)璠所撰《銅鼓及其花紋的新探索》一文中所言,銅鼓的花紋,壯族人民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對于陰陽雨雪的變化,知道與太陽有密切關(guān)系,但不了解這種自然現(xiàn)象的發(fā)生原因,產(chǎn)生了“萬物有靈”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