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大肚彌勒佛又稱大肚彌來佛。中國寺院中的一尊大乘的佛像,通常將其尊俸在寺廟的前殿。由于大肚彌勒佛像慈顏善目,笑口常開,反而形象化的代表了大乘的寬宏大量,慈悲為懷的宗旨。因此深受信眾尊重。但是笑口常開的彌勒佛,到底在笑什么呢?
大肚,代表能容,大肚,代表安仁,大肚,代表不動。笑,代表忍辱,笑,代表歡喜。
那歸結(jié)起來彌勒佛究竟要表達(dá)一個什么樣的思想呢。
個人認(rèn)為代表了在安住不動的境界中獲得長樂的思想。
安住于這樣的境界中,別人的,奉揚(yáng),都不再存在。
因?yàn)椴灰蕾囃饩?,因此沒有生滅,沒有受想行識,沒有眼耳鼻舌身意,沒有諸苦,所以極樂。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口常開,笑世間可笑之人。請相信愛笑的人運(yùn)氣不會差。
觀音菩薩坐騎的是金光仙的金毛犼,又名“朝天吼”。 犼,俗稱為望天吼,朝天吼: 犼,俗稱為望天吼,朝天吼,傳說是龍王的兒子,有守望習(xí)慣。華表柱頂之蹬龍(即朝天吼)對天咆哮,被視為上傳天意,下達(dá)民情。又有文獻(xiàn)記載,觀世音菩薩的坐騎即為“朝天吼”。犼是什么動物呢?《現(xiàn)代漢語詞典》解釋:“犼,獸名,似犬,食人。在觀音像兩旁有善財(cái)童子(出《華嚴(yán)經(jīng)·入法界品》)和龍女(出《法華經(jīng)·提婆達(dá)多品》)?!睋?jù)說,犼兇猛異常,別說吃人,連蛟龍都不是它的對手。清代東軒主人的《述異記》中記載:“東海有獸名犼,能食,騰空上下,鷙猛異常。每與龍斗,口中噴火數(shù)丈,龍輒不勝。康熙二十五年夏間,平陽縣有犼從海中逐龍至空中,斗三日夜,人見三蛟二龍,合斗一犼,殺一龍二蛟,犼亦隨斃,俱墮山谷。其中一物,長一二丈,形類馬,有鱗鬣。死后,鱗鬣中猶焰起火光丈余,蓋即犼也。
接引佛凈土宗的寺院中,可以在大殿中供阿彌陀佛或接引佛。接引佛,這是阿彌陀佛立像,作接引眾生之像。右手垂下,作與愿??;左手當(dāng)胸,掌中有蓮臺。
五方佛在有的寺院大殿里塑的是五尊佛。正中是佛,名毗盧遮那佛;右手位是南方寶生佛,表福德,第二位是東方阿閦佛,表覺性;右手位是西方阿彌陀佛,表智慧,第二位是北方不空成就佛,表事業(yè)。這五佛,根據(jù)密宗的理論是綜合說明佛的意義。
十八羅漢一般寺院的大殿兩側(cè)多奉有十八羅漢像。這是因?yàn)榉鹪谀鶚勔郧?,囑咐了十六位大阿羅漢,讓他們不要涅槃,常住世間為眾生培福德。其名字是:(一)賓度羅跋羅惰阇,(二)迦諾迦迦伐蹉,(三)迦諾迦跋厘惰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