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我們學(xué)習(xí)的馕是用麥面為主料,用芝麻、皮牙子、雞蛋、清油、酥油、牛奶、鹽等為輔料和佐料,和面雖然不是很熟練,但大家基本上都會做,真正考驗大家的是烤馕的過程,看起來很容易,做起來卻很不容易。首先,馕坑里面有火,溫度很高,就是高溫操作也毫不過分,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讓我們并不能靜下心來慢慢的去操作;其次是馕坑的坑口并不大,手抓著馕坯去貼的時候,視線并不好,哪里有合適的位置,有的時候看不準(zhǔn)。此外,將馕坯貼在馕坑上也很有技巧,力度撐握不好的話,不僅貼不好,而且還會掉上去。
馕坑廠家
馕的品種很多,大約有五十多個。常見的有肉馕、油馕、窩窩馕、芝麻馕、片馕、希爾曼馕,等等。 據(jù)考證,"馕"字源于波斯語,流行在阿拉伯半島、土耳其、中亞細(xì)亞各國。維吾爾族原先把馕叫做的"艾買克",直到傳入新疆后,才改叫"馕"。馕的一般做法跟漢族烤燒餅很相似。在面粉(或精粉)中加少許鹽水和酵面,和勻,揉透,稍發(fā),即可烤制。
“面皮包子馕坑里烤”,是我們新疆民族美食的一大特色之一。它指的就是我們新疆隨處可見“馕坑烤包子”,是我們新疆各民族同胞都喜愛的街頭小吃之一,制作者多為維吾爾師傅。和內(nèi)地省份傳至新疆的“蒸包子”大為不同的是,烏魯木齊的“烤包子”吃上四五個就可以管飽,再喝點茶水也就罷了;那面皮因為在馕坑中烤制,還可以胃部不適。我在和田的一位朋友,維吾爾攝影師阿迪力,他提供給我的和田某地的烤包子照片顯示,竟然和30年前公共食堂里的饅頭那么大,他說這樣的烤包子,成年男子吃上兩個就可以了,除非是餓極了的人要多吃幾個。
一個看似簡單粗暴的烤包子,其實需要非常挑剔地選材,才能做出正宗的新疆味道。店里的羊全是現(xiàn)宰現(xiàn)做,而且只用生活在天山流水下的羊。因為它們常年喝弱堿性的水,肉質(zhì)鮮嫩可口,沒有膻味兒,制作的時候就無須去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