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之所以示時(shí)人,時(shí)人不識(shí),因?yàn)樗叭杖諗y空布袋,少米無錢,卻剩得大肚寬腸,不知眾檀越信心時(shí),用何物供養(yǎng);年年坐冷山門,接張待李,總見他歡天喜地,請問這頭陀得意處,是什么來由?”(清·王廷諍題福山涌泉寺聯(lián))有人曾贊其像曰:“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多少自在”贊語反映出作者及大眾的心聲。
五代后梁時(shí)期,奉化人布袋和尚曾屢上雪竇弘法,他后被世人奉信為彌勒轉(zhuǎn)世。是故,雪竇寺被信眾廣泛尊崇為彌勒道場,漸有佛教第五大名山之盛譽(yù)。
皇帝賜號(hào)
北宋元符元年(1098年),哲宗皇帝賜號(hào)布袋和尚為“定應(yīng)大師”,北宋崇寧三年(1104年)岳林寺住持募建閣時(shí),將彌勒菩薩塑像于寺內(nèi),宋徽宗賜閣名為“崇寧”,從此天下寺院才開始供奉布袋和尚。
杭州靈隱寺前飛來峰上五代、宋元時(shí)所刻的各種佛教造像中,就有這樣一尊彌勒像,所雕的彌勒佛像倚坐于山崖上,光頭現(xiàn)比丘相,雙耳垂肩,臉上滿面笑容,笑口大張。身穿袈裟,袒胸露腹,一手按著一個(gè)大口袋,一手持著一串佛珠,樂呵呵地看著前來游玩進(jìn)香的人們,人們見此像,往往受他那坦蕩的笑容感染而忘卻自身的煩惱。很多寺院的彌勒殿還有這樣一副對聯(lián):“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