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由于鈣化污泥密度大,容易沉積在厭氧反應器的底部。在顆粒污泥裝車時,首先要排放掉厭氧反應器底部鈣化的厭氧污泥,然后再裝車,以保證污泥的品質(zhì)。在過去的20年中,廢水生物處理領域理論研究和工程應用證明,固定化的活性污泥在水質(zhì)凈化方面比懸浮活性污泥更具有效率。此外,厭氧細菌在由于不利條件而處于休眠狀態(tài)后重新暴露于適當?shù)牟僮鳁l件下2~5 d后,具有重新活化的能力。因此,厭氧氨氧化工藝提供了一種更可持續(xù)的廢水處理方式。
厭氧顆粒污泥大多數(shù)為黑色或者灰色,呈相對規(guī)則的球形與橢球形。成厭氧顆粒污泥(簡稱顆粒污泥)表面邊界清晰,直徑變化范圍為0114~5mm ,大直徑可以達到7mm。厭氧顆粒污泥是由產(chǎn)菌、產(chǎn)菌和水解發(fā)酵菌等形成的自凝聚體。它是由相互聚集的、多物種的微生物構成的團體,具有生物致密、相對密度大、沉降速度快等特點,可使反應器中保持有較高的污泥濃度和容積負荷,與傳統(tǒng)的活性污泥法相比,可簡化工藝流程、降低成本等。厭氧顆粒污泥,厭氧活性污泥。厭氧顆粒污泥是處理有機廢水時生成的富含各種厭氧微生物種群的污泥,是具有自我平衡性能的微生態(tài)系統(tǒng),其中包含了降解原廢水中各種有機污染物的的種群,能處理各種高濃度有機廢水,用于高濃度有機廢水處理系統(tǒng)厭氧生物啟動。
低溫下培養(yǎng)顆粒污泥的研究較少,但有文獻報道在使用顆粒污泥低溫馴化后處理底濃度制藥廢水的實驗中,COD的去處率達90%,取得了較好的效果[2].因而低溫培養(yǎng)顆粒污泥將是今后的研究的重點之一。有學者研究表明,不添加碳源,顆粒污泥的形成比較困難[1].可見,適當比例的碳源對促成顆粒污泥形成是必要的。厭氧處理是廢水生物處理技術的一種方法,要提高厭氧處理速率和效率,除了要提供給微生物一個良好的生長環(huán)境外,保持反應器內(nèi)高的污泥濃度和良好的傳質(zhì)效果也是2個關鍵性舉措。
IC處理技術從問世以來已成功應用于土豆加工、菊苣加工、啤酒、檸檬酸和造紙等廢水處理中。1985年荷蘭應用IC反應器處理土豆加工廢水,容積負荷(以COD計)高達35~50kg/(m3?d),停留時間4~6 h[9];而處理同類廢水的UASB反應器容積負荷僅有10~15 kg/(m3?d),停留時間長達十幾到幾十個小時[3]。要改善傳質(zhì)效果,有效的方法就是提高表面水力負荷和表面產(chǎn)氣負荷[4]。然而高負荷產(chǎn)生的劇烈攪動又會使反應器內(nèi)污泥處于完全膨脹狀態(tài),使原本SRT>HRT向SRT=HRT方向轉(zhuǎn)變,污泥過量流失,處理效果變差。厭氧顆粒污泥分為淀粉、淀粉糖、檸檬酸、酒精、造紙等行業(yè)高濃度污水處理系統(tǒng)中的高負荷厭氧反應器(EGSB、IC)生產(chǎn)出的新鮮顆粒污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