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篇雞湯文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曾經一位富有的老華僑,歸國后想資助- -些貧困地區(qū)的學生,于是,在有關部門的幫助下,他找到了一-些有 受捐需求的孩子的聯(lián)系方式與地址,每人寄去一本書- -些筆,并隨書標注了自己的電話號碼、聯(lián)系地址以及郵箱等信息。
老華僑的家人和朋友 分不理解老人的做法:為什么送一本書還要留下聯(lián)系方式?在不解與質疑聲中,老人像是焦急地等待著什么,或是守在電話旁、或是每天幾次去看門口的信報箱、或是上網打開自己的郵箱。
直到一天,終于有一位收到書的孩子給老 人寄來祝賀節(jié)日的卡片(也是與老人聯(lián)系的孩子), 老人高興極了,當天就給這個孩子匯出了筆可觀的助學資金,同時毅然放棄了對那些沒有反饋消息的學生的資助。
這時家人才明白,老 人是在用他特有的方式詮釋“不懂得感恩的人不值得資助”的道理。


5--6歲的孩子聽不見你對他說的話,多數(shù)情況下是因為他對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太全神貫注了。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比小時候的興趣范圍更加廣泛、程度更加強烈、注意力維持的時間也更長了,這就很難讓他們馬上停下手里正在做的事情,更何況他們還樂在其中呢。有時,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值也過高:父母看到孩子在幼兒園里能夠集中注意力聽老師講話,就理所當然地斷定他在家里也同樣能夠做到。而真實情況是:孩子一回到家,就會很放松、很安逸,他覺得對父母沒有必要像對老師一樣總是聽從。有時候,你的孩子行為懶散,注意力不集中,正是他感覺自己具有控制能力的一種體現(xiàn),他想通過不理睬的方式告訴你:“我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我想做的時候再去做?!碑斎?,在孩子累了、餓了、發(fā)脾氣的時候,他也不會聽從父母的要求。父母應該體諒孩子的情緒,給孩子機會讓他放松下來。

結交新朋友,學會與他人合作。有的孩子,生性靦腆,在人際交往上有著較大的障礙,夏令營創(chuàng)造了與伙伴們共同生活、學習的環(huán)境,通過合作性的游戲,鍛煉了孩子與人溝通和交流的能力。學會感恩?,F(xiàn)在很多的夏令營里都會加入感恩教育的環(huán)節(jié),有的孩子自我意識太重,不懂得關心他人,就很有必要參與這樣的活動,當然,具體效果如何也要看活動操作人的水平了(要把小孩子說到感動哭可太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