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由于認識不足,再加上又沒有受到截肢者(特殊的消費者)需求的壓力,技術人員缺乏追求先進技術的動力,在技術上做不到全接觸和殘端承重。全接觸和殘端負重對殘肢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界對假肢技術發(fā)展缺乏了解,手術醫(yī)生沒有造就一個能夠實現全接觸和殘端負重的殘肢。手術后留下的、神經瘤、以及糟糕的等妨礙了新技術的應用。
訓練時先以室內活動為主,在有把握使用假肢時,才可到戶外練習。傳統(tǒng)的做法是截肢后半年以上安裝假肢。但由于一側下肢截肢后,肢體失去平衡,往往會引起傾斜和脊柱側彎曲,其后果是安裝假肢后的步行姿勢和步行能力大大降低。目前國際上通常是術后二周就安裝假肢,也就是越早安裝對康復越有好處。訓練時先以室內活動為主,在有把握使用假肢時,才可到戶外練習。
假肢技術的基本特點:有助于殘肢的血液循環(huán),有效避免了穿戴傳統(tǒng)假肢后導致殘肢肌肉急劇萎縮的不良后果。當然,對于少數畸形或過短的殘肢,仍需一定的輔助懸吊裝置。假肢,又稱義肢,是人體截肢后用于代償缺損肢體的人工體外裝置,分為上肢假肢和下肢假肢兩大類。傳統(tǒng)假肢的主要材料,下肢假肢以鋁質材料為主,也有少量木制和皮制的;上肢假肢則以塑料為主材。
假肢的優(yōu)勢:在踝關節(jié)的設計上也由過去的單向運動(趾跗方向)改變?yōu)榭赏瑫r實現側向運動,稱之為“萬向腳”,以適應截肢者在不平路面的行走和活動量較大的運動。假肢是肢體殘疾人重要的輔助裝置之一,可以幫助他們和正常人一樣工作、學習、生活。假肢隨著信息科學、傳感技術、材料科學及其相關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假肢的性能得到了很大提高,假肢技術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