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公元1世紀,人們發(fā)明了玻璃,羅馬人透過它觀察事物和做各種測試
公元1世紀,人們發(fā)明了玻璃,羅馬人透過它觀察事物和做各種測試。 他們用各種形狀的透明玻璃來做實驗,其中就有邊緣薄、中間厚的玻璃。 他們發(fā)現(xiàn),如果你把“鏡片“放在物體上,物體會看起來變大了。如沒有聚光鏡時作低倍觀察(如總放大率低于100X)時要用平面反光鏡。 這些所謂的鏡片其實并不是現(xiàn)代意義上的鏡片,應該叫放大鏡,或者凸透鏡。 ”透鏡“這個詞是從拉丁語詞匯”Lentil“演化過來的,因為它們的形狀非常類似于紅扁豆。
半個世紀過去了,荷蘭再次誕生了一位顯微鏡偉人
半個世紀過去了,荷蘭再次誕生了一位顯微鏡偉人。1632年10月24日,安東尼·范·列文虎克(Antonie van Leeuwenhoek)出生在荷蘭的代爾夫,由于家境困難,他只上過很短時間的學,16歲就被送去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做布店學徒。1654年,22歲的列文虎克回到老家代爾夫,開了一家屬于自己的小布店。0)顯微鏡發(fā)展初期,光學技術不發(fā)達,當時制成的顯微鏡為單光路直筒設計,只能使用一只目鏡進行觀察,因此常被稱作單目顯微鏡。一開始,他嘗試著用凸透鏡來放大鑒定布料的質量,布料店的工作并不忙碌,他很快培養(yǎng)起了對透鏡的興趣,并嘗試自己打磨鏡片??恐d趣和毅力,這個沒上過幾年學的年輕人在自家的小店里打磨制造出了世界第的鏡片,它們的厚度僅為1毫米,曲率半徑為0.75毫米,有著很高的放大率和分辨率。
未來的顯微鏡是人們觀察
未來的顯微鏡 顯微鏡是人們觀察微觀世界的一個重要的工具,它也是隨著人類科技的進步而不斷發(fā)展。縱觀光學顯微鏡的發(fā)展史,每一次的進步提高都離不開新技術的產生和發(fā)展。與此同時也有相應的落后技術被淘汰,如電燈光源的出現(xiàn)使得反光鏡作為光源的顯微鏡被淘汰,影像裝置的出現(xiàn)使得顯微繪畫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梢灶A見的是,未來顯微鏡仍然會不斷推陳出新。詹森父子的復式顯微鏡的構造十分簡單:它由三個鏡筒連接而成,中間那個鏡筒比較粗,適于手握。一方面,在互聯(lián)網信息技術式發(fā)展的時代,顯微鏡的聯(lián)網使用和分享機制將逐步建立;另一方面,伴隨著傳感器技術以及軟件算法的不斷創(chuàng)新,顯微鏡走向智能化、自動化的步伐也已邁開。到那時,人們可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研究的課題中而不再糾結顯微鏡的使用方式,大大提高了觀察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