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授徒之時,他也與師傅的作風一脈相承。向徒弟們灌輸的個理念,就是“不會做工具,就不會做壺”。每把壺可能會有上百種工具,每種工具一一對應,絲毫不能馬虎;甚至連工具的擺放,都有明確要求。有的徒弟工具做得稍粗糙一些,他拿起來就扔到窗外。做完工具后學打泥片,要起碼打足3個月,一分鐘打4塊泥片,一塊泥片打12下,不能多不能少……
常規(guī)來說,一把紫砂壺從打泥片、裁切工具、做蓋流把,再到成型、整理細節(jié),有數百道工序之多,且每道工序都有不同的工具。根據壺型的復雜程度、精細程度,制成生坯可能就需要好幾天,多的十數天也有。生坯陰干需要一周時間,燒窯整口差不多也要一周。前前后后加起來,20~30天是基本的。
這其中還沒有算上壺藝師構思、設計的時間,畫草圖、推敲、修改都非常費神費時;也沒有考慮天氣因素,目前的生產技術尚不足以打造一個恒溫恒濕的空間,天氣對于紫砂制作來說也會有一定的影響。
顧景舟的紫砂作品以茗壺為主,年輕時先由方器入手,兼做圓器,隨著其與書畫界的交往,逐漸偏重光素器型的制作,是以幾何形壺奠定其個人風格,找到屬于自己的藝術創(chuàng)作方向。他還與名畫家韓美林和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張守智合作制壺,為砂壺的發(fā)展注入現代美學概念。紫砂茗壺造型的新意境。他的代表作有:漢云、雪華、鷓鴣、提壁、上新橋、鳳嘴壺、僧帽、仿鼓、石瓢、牛蓋蓮子等,其中牛蓋蓮子、鷓鴣壺獲國家金質獎,僧帽、井欄壺獲國家銀質獎,并有許多佳作被國內外收藏家和博物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