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固始融信漁具有限公司主要生產鉛制品、銅制品、轉環(huán)類、塑料類、橡膠類等各類小配件產品。公司擁有先進的生產設備和的技術人員,在配件產品的研發(fā)、設計、生產、營銷上始終處于行業(yè)較先地位,配件品種多、系列全。我們本著以誠信為根本,以質量求發(fā)展的宗旨,向國內外的客戶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歡迎各界朋友來電咨詢!
太空豆防纏繞作用
主要就是針對防纏豆來說的,它的作用就是防止子線與主線發(fā)生纏繞,我們在使用八字環(huán)的時候,肯定會將主線綁在上面,此時會留有一截線頭,而在拋竿的過程中,子線肯定會接觸到線頭的,就會發(fā)生纏繞。此時用內徑比較大的防纏豆將主線和八字環(huán)交接處的結節(jié)包裹起來,就能避免或者減少纏繞的發(fā)生。
了解太空豆的一些其他用法,可以讓垂釣更省心
1、太空豆可以代替鉛皮座。我們都知道鉛皮不會直接裹在主線上,比較容易傷線,一般都是包在鉛皮座上的,可是在制作線組時如果鉛皮座剛好用完了怎么辦?這時就可以用太空豆來代替,只要根據(jù)鉛皮的寬度,裝上相應的數(shù)量即可。鉛皮座是一根塑料軟管,中間是空心的,可以在主線上自由滑動,平常若不使用跑鉛,一般都要用兩顆太空豆來固定,但就像上面提到的,如果太空豆比較松,一起竿就容易炸開,每次都要手動擼回去。要是釣點平常不走水,不使用跑鉛,建議直接用三四粒太空豆代替鉛皮座,保證不會再出現(xiàn)類似情況。
2、制做無結可變線組,使得釣線的釣力值更強。一根魚線有兩個拉力值,一個是直線拉力,即常規(guī)狀態(tài);一個是結節(jié)拉力,即打結狀態(tài)。不管是什么線,結節(jié)拉力值一定會比直線拉力值更低,且打結數(shù)量越多拉力值下降的越多,所以在垂釣中一旦發(fā)生斷線,大部分都斷在打結處。要想盡可能減少魚線拉力的損失,就要降低打結數(shù)量,那么學會無結線組就變得十分有必要了,這個方法我也是和大毛老師學的。
我們可以取一段比魚竿長出很多的主線,然后頂端位置不打結,將線對折后直接穿入兩顆以上的太空豆,建議用四顆,三顆用來固定主線與桿稍的連接,一顆用來固定多余的主線(下圖為兩顆,也可以,但是太空豆不夠緊整根線都會被魚拉跑,太空豆太緊又容易傷線,所以還是三四顆好點)。浮漂位置正常四顆不多說,在底部我們可以去掉鉛皮座,用三至五粒太空豆代替,八字環(huán)也不要,直接綁上一枚魚鉤即可,這樣無結線組就制作完成了。(八字環(huán)留不留看個人選擇,釣大魚通線單鉤比較好)
亮片下太空豆的作用
可以肯定的說,瓜子亮片釣組中亮片下面的太空豆,是肯定需要的,而且扮演的角色和作用也是很重要的,有了它,整個線組才能正常運轉,才能讓魚兒順利咬鉤。其作用有三點,具體如下。
保證瓜子順利旋轉:可以說這是基本的,的作用了,瓜子亮片釣組的主要工作原理,就是利用瓜子在水中移動,遇到水阻然后,因凹凸面的作用,而產生旋轉,然后反射陽光,或者產生振動,從而引起對象魚的注意,并追逐咬鉤。其前提是瓜子要旋轉才行,而太空豆就是保證其旋轉的基礎。防止瓜子擋口:太空豆雖然有了,但是它的位置也是很重要的,在不同的位置,瓜子和魚鉤之間的距離就不同。如果太空豆距離魚鉤太遠,瓜子也會旋轉,但是對象魚只會去咬瓜子,魚鉤就失去原來的作用了;而太空豆距離魚鉤太近的話,由于瓜子的長度,其末端可能會蓋住魚鉤鉤尖的位置,即使有魚咬鉤,也會因瓜子擋口而鉤不住。防止纏繞:太空豆是在瓜子亮片和魚鉤之間的一個小配件,它還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讓瓜子亮片和魚鉤不會發(fā)生纏繞。假如沒有太空豆的話,瓜子因孔太大,就會和魚鉤鉤柄處纏在一起,甚至是從魚鉤處掉落出去。
豆孔中的鋼絲導線線徑與釣線規(guī)格一致是一個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不能強求極細的鋼絲有很高的強度。小號太空豆適用釣線線徑在0.09~0.24毫米之間,即釣線型號為0.3~2號。"QIANXI"豆的導線直徑分別為0.18、0.14和0.12毫米,包容了0.3~5號手竿常用釣線的主要規(guī)格。太空豆的制造是熱膠成型,導線在孔中沒有空隙,兩并列導線在抽出后橡膠立即收縮。其收縮功能的強弱是由含膠量決定的。細導線在釣線被拉進一段時斷裂正說明了"豆"的收縮率強,""之強是包含了收縮和導線強度兩個方面。
""的特點是耐磨,橡膠的特性是柔軟和富有彈性。但繩鋸尚且木斷,尼龍釣線與橡膠磨擦,損傷的是橡膠,提高橡膠制品耐磨性的主要手段是使用添加劑。另外太空豆與水接觸,釣線表面有水的潤滑也容易滑動,這又可以通過改善橡膠性能使它發(fā)揮吸水膨脹的效果,起增強釣線阻滯的作用。如"QIANXI"大號豆長5.6毫米,直徑1.5毫米,與小號比長度增加33%,直徑只擴大1/5,就是采用了新工藝在耐磨和阻滯上有了很大提高。當然,這些在外觀上是很難區(qū)分的。對品牌不能,也不能聽憑商家的宣傳,因為認識來源于實踐,是虛是實還要靠真實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