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炙轂子》一書在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漢朝時柏梁殿遭到火災,一位巫師建議,將一塊魚尾形狀的銅瓦放在層頂上,就可以防止雷電所引起的天火。屋頂上所設置的魚尾開頭的瓦飾,實際上兼作避雷之用,可認為是現(xiàn)代避雷針的雛形。而早在以前,中國已經有了避雷針,一般以為裝飾,龍嘴里有避雷針頭。法國旅行家卡勃里歐別·戴馬甘蘭1688年所著的《中國新事》一書中記有:中國屋脊兩頭,都有一個仰起的,龍口吐出曲折的金屬舌頭,伸向天空,舌根連結一根細的鐵絲,直通地下。這種奇妙的裝置,在發(fā)生雷電的時刻就大顯神通,若雷中了屋宇,電流就會從龍舌沿線睛行至地底,避免雷毀建筑物。這說明,中國古代建筑上的避雷裝置,在大批量和結構上已和現(xiàn)代避雷針基本相似。
各種防雷規(guī)范均要求避雷針擁有獨立的下引接地,如此能可保證閃電電流迅速泄入大地。采購時不可聽信一些不正規(guī)廠家的建議,把避雷針接入建筑本身的接地系統(tǒng)來節(jié)約成本。事實上沒有避雷設備是萬無一失的,在保護范圍內并不是沒有雷擊,只是雷擊能量較小。避雷針就聚集了大部分電荷.避雷針又與這些帶電云層形成了一個電容器,由于它較尖,即這個電容器的兩極板正對面積很小,電容也就很小,也就是說它所能容納的電荷很少.而它又聚集了大部分電荷,所以,當云層上電荷較多時,避雷針與云層之間的空氣就很容易被擊穿,成為導體.這樣,帶電云層與避雷針形成通路,而避雷針又是接地的.避雷針就可以把云層上的電荷導人大地,使其不對高層建筑構成危險,保證了它的安全.4420分享舉報
在同樣倩況下,高層建筑安然無恙恐怕要歸功于避雷針了.在許多高塔上都有于個金屬做的、狀如繡花針、針頭向上直立的東西,這就是避雷針.
那么,這狀如繡花針、貌不驚人的東西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作用,能“避雷”呢?
其實,避雷針應叫“引雷針”才合適.
避雷線是鐵質的,避雷針是銅質(也可以是銀質的),避雷針頂端向天,避雷線連接避雷網埋地,避雷線連接避雷針,雷雨季節(jié),雷電從天空從避雷針進入避雷線直至埋地的避雷網,是消除雷擊保護建筑物或儀器的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