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由于紫禁城中的建筑大多為磚木結(jié)構(gòu),極易,被老百姓稱為金鑾殿的太和殿就曾被燒毀過四次。一次是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第二次是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第三次是明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第四次是康熙十八年(1679年),其中明代的三次大火曾將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這三大殿全部化為灰燼。紫禁城有名的一場大火發(fā)生在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十二月十五日,亦即太和門大火。當時,慈禧已為光緒帝定了來年正月二十七日舉行大婚典禮,太和門這場突如其來的大火,距光緒大婚之日只有40多天。按照大清的祖制,皇帝大婚時,皇后要坐轎從紫禁城的正門午門被抬入皇宮,然后經(jīng)太和門再向北進入內(nèi)宮。由于太和門被大火焚毀,一時不可能完全修復,而光緒皇帝的婚期又不可隨便更改,慈禧遂責令扎彩工匠臨時扎制了一個一模一樣的紙?zhí)烷T,隆裕皇后正是從這座紙?zhí)烷T進入后宮的。
在紫禁城皇宮中設(shè)置銅缸、鐵缸,初的意圖就是用來防火的。這些大缸平時貯滿清水,宮中一旦,即可就近取水滅火。因此,大缸又被稱作“吉祥缸”、“太平缸”。據(jù)說,這些大缸還有一個俗稱叫“門?!?,取門前之大海的意思,祈望門前的“大?!币运嘶?,宮里不再發(fā)生火災(zāi)。冬天,大缸被凍住怎么辦?為了防止大缸里的水冬季結(jié)冰,每到十月至翌年二月,都要在缸外套上棉套,缸上加蓋,氣溫特別低時,還要在缸下燒炭加溫。據(jù)《大清會典》記載,宮為明弘治年間(1488-1505年)鑄造的鐵缸。明代鐵缸造型上奢下斂,古樸大方,缸的兩耳均加有鐵環(huán)。銅缸則大多為清代鑄造,大缸的兩耳加獸面銅環(huán),腹大口收,工藝精美。
博雅銅雕在河北銅缸廠家中享有盛名,專業(yè)生產(chǎn)青銅缸,銅缸價格合理,質(zhì)量保證,歡迎有需要的客戶來銅缸廠家購買。保持銅雕原貌,有個收藏保管問題,銅雕在地下經(jīng)過長期腐蝕氧化,質(zhì)地已不堅固,特別是半脫胎銅雕,甚至比瓷器還易損,因此對銅雕妥善保存,防止出土后受損,對投資者來說十分重要。出土的銅雕經(jīng)常是泥銹混濁,紋飾不清,進行適當?shù)那逑矗屇嗤磷孕忻撀?,而后用小毛刷輕輕刷洗,遇到有影響紋飾的土銹,可用小竹簽慢慢剔除,切忌用銅刷或硬毛刷著力刷洗,更不能用利器清理打磨,否則會毀壞銅雕,而失去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