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黑泥顆粒有哪些特征?
黑泥顆粒有哪些特征? 1、壺以砂為上,在成型過程中,坯料細度一般分為16#、24#、32#、40#、60#、80#、100#,還有相應的特殊碼數(shù)。坯料顆粒細,則可塑性進步,機械強度也進步:反之,坯料顆粒粗,則可塑性降低,在成型過程中不易變形,不亂性好,收縮性小。 2、在燒制過程中,細顆粒則收縮大,燒成溫度降低,易變形。 粗顆粒在燒成過程中收縮小,燒成溫度升高,不易變形,成品率進步。 3、對觀賞的影響。在泥料中加以熟顆粒,變形程度更小,產(chǎn)品更不亂,收縮更小,表面形成梨皮效果,有一定的觀賞性,肌理效果顯著。泥料中加生顆粒,則收縮大,燒成后表面面光滑,顆粒隱在表面,輕易形成瑩潤感,手感佳,玉質(zhì)感強。所謂的“無朱不皺”是對朱泥的曲解,只要看一些歷史作品,就不難發(fā)現(xiàn),歷很多朱泥作品并不是這樣的。
標準化的泥料名稱及其意義
標準化的泥料名稱及其意義 固然燒結(jié)后同呈黑色,但是泥和砂燒結(jié)后的氣孔率卻大不相同,泥制成品燒結(jié)后不透氣,砂質(zhì)成品燒結(jié)后仍舊保持一定的透氣性。透氣性,決定了陶瓷的保鮮效果和保溫效果。假如說陶瓷材質(zhì)的特點就是透氣不透水,那么燒結(jié)后不透氣的泥料其實不能稱為陶瓷了,固然顏色能呈深淺不一的黑色。黑泥只是大水潭的老泥料,燒結(jié)后呈類似暗肝的泥料(老泥料燒成后都是這個顏色),只不外這種泥料出礦時礦料呈天青色。黑泥更為復雜,由于黑泥的品種更多。黑泥的神話是所謂的本山黑泥,一種只生產(chǎn)于黃龍山,純度很高的黑泥,燒結(jié)后呈黃色,根據(jù)燒制溫度不同、燒制氣氛不同而又有乳黃、青黃(黃中偏淡綠)之別。假如燒結(jié)后能泛起青色、綠色、灰色或帶各色,則是不純的黑泥,即本山黑泥中混有泥料和紅砂的成分。方型器皿的泥片接成型可用脂泥(多加水分即可)粘接,再進行加工。這種礦料,叫團泥。
黑泥的造漿率和表觀粘度測定方法介紹
黑泥的造漿率和表觀粘度測定方法介紹 造漿率是黑泥顆粒在水中分散形成懸浮液,并且這種懸浮液的表觀粘度為15*10-3Ps·s時每噸黑泥造漿的立方數(shù)是衡量黑泥質(zhì)量的一項重要指標,計其選漿率公式是: 造槳率(m3/t)=水的體積(mL)/土的質(zhì)量(g) 1/土的密度一般在測試表觀粘度時配制表觀粘度在10~25(*10-3Pa·s)范圍內(nèi)三杯泥漿,經(jīng)過攪拌靜止放置16h,再攪拌,測試粘度,然后在單對數(shù)坐標紙上標出三點的位置,進行連線,在坐標上求出表觀粘度為15*10-3Pa·s時的加土量。(7)本山黑泥與少量的黑泥相拼,再適量加入氧化鈷,調(diào)制成墨黑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