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有的人,你發(fā)發(fā)脾氣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有的人,你發(fā)脾氣不會起任何好作用,ta除了能在那一刻輕松占領你的理智和處理問題的頭腦以外,還會傷害對方好重,而這些愿意忍受你發(fā)脾氣的人,通常都是你身邊最親近的人,試問如果不愛又何來包容呢?還由著你內心的頑皮小孩子任性胡鬧?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心理咨詢是通過與個體持續(xù)的、直接的接觸,向其提供心理幫助并力圖促使其行為態(tài)度發(fā)生變化的過程。
他們是愿意用默默的愛包容你的人。如果你覺察不到這一點,就勢必在每一次發(fā)脾氣的時候,把他們當做是慣性的垃圾桶,還認為可以毫不顧忌的發(fā)泄壞情緒?說盡世間你能找到的、收羅來的一切惡毒的話,來釋放你的壞情緒??珊蠊??
事后,你看著他們因為你釋放發(fā)泄的負能量與不良情緒無比苦痛,你又會傷心,難過,自責,覺得如此不應該……有這樣的自我覺察很好,那么就要學會控制脾氣與情緒,學會安撫那樣的內在自我,那個小孩子,盡我們所能讓ta平靜下來,而不是讓ta駕馭你,對嗎?大多數(shù)美國人都把接受心理咨詢看成是自信與富有的象征,心理咨詢已成為他們醫(yī)1療保險中的一部分。
元朝張光祖在《言行龜鑒》中也提到:“君子所養(yǎng),要令暴躁邪僻之氣不設於身體?!庇纱丝梢?,除了要學會包容,寬容之外,就算是為了我們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也是需要合理科學的調節(jié)我們的情緒的。
在社交場合中完全沒必要驚惶無措。如果有人問你問題,先停頓一下,思考一下問題,再作出合適的回答。大多數(shù)對社交活動感到焦慮,或在社交場合容易害羞的人,都傾向于立刻就別人的問題給予答復。他們覺得,主動與人交流是一種義務。你必須要去做——其實這根本是沒必要的。良好的人際關系能提供重要的心理支持與滿足,還能在困難時幫助自己。
當與人交談時,每個個體多多少少都會說錯話的尷尬時候,不要覺得這些尷尬的場合與忽如其來的安靜都是你一個人導致的,別為這些談話中負1面的東西買單。尷尬時有發(fā)生,突如其來的安靜也常有,這些都很正常。非常非常正常。別認為為這話不對。繼續(xù)做你自己就行!Scheier等人認為,樂觀的人在困難的條件下會繼續(xù)堅持自己的目標,并且會采取有效的策略,調整自我狀態(tài),盡最1大努力來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
折疊心理咨詢的對象:
心理咨詢的主要對象是那些精神正常,但心理健康水平較低,產生心理障礙導致無法正常學習、工作、生活并請求幫助的人群。而不是“病態(tài)人群”。
心理咨詢的主要對象可分為三大類:一是精神正常,但遇到了與心理有關的現(xiàn)實問題并請求幫助的人群;二是精神正常,但心理健康出現(xiàn)問題并請求幫助的人群;三是特殊對象,即臨床治1愈的精神疾病患者。
現(xiàn)實治療學派:
強調引導求助者學習真實與負責任的行為,發(fā)展一種成功的統(tǒng)整感。幫助他們對行為作價值評估,并決定改變的計劃。
人本主義和行為主義在咨詢目標上的差異:
他們之間并不是對立的,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只是側重點不同,是目標的不同階段而已。
人本主義持的目標是一般的、普遍的、宏觀的、長期的目標。
行為主義的目標是特殊的、具體的、微觀的、短期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