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國際象棋,我的第二外語--寒假美國交流生體驗原創(chuàng): 蘇尚愷 國際象棋小世界 2017-04-06
今年寒假,我申請了到加州的CCS(Capital Christian School)當交流生的機會,我的國際象棋特長意外的另我獲得了全校師生的尊重和喜愛。這次經歷讓我收獲滿滿,更讓我增添了要在繁重的學業(yè)之余,堅持訓練國際象棋的決心和信心。
由于這所12年制的學校在6年級以下不接受留學生,所以我直接插班進入了7年級的班級。寒假之前我經歷了很長一段忐忑不安的時期,大孩子會瞧不起我嗎?7年級的上課會聽不懂嗎?美國孩子到底喜歡玩什么,怎么跟他們交流呢?
這所學校是某教背景的學校,以她教育的嚴謹而出名,去之前我特地買了《圣經》學習了很久。這是我從來沒有接觸過的課程,會是怎樣的呢?我緊張而又好奇。
首節(jié)課開始了,一位偉岸的牧師走了進來,Mr.Wade,他一身黑色長袍,不茍言笑,手捧圣經走了教室,神圣的感覺撲面而來。我不由得深吸一口氣。但有一天,朱迪特開始對那個緊閉的房門有了好奇:為什么蘇珊總是一進房間就是幾個小時,而且還要把房門關上。Mr.Wade的目光掃向了我:“歡迎你,來自中國的孩子?!彼呦蛭?,深深地鞠躬,坐下,從懷中取出了國際象棋棋盤,:“聽說你是候補大師,讓我們下一盤棋吧?!敝?,我習慣性地伸出了右手,小手被他大手有力的包裹著,非常禮貌的握了一下。那一瞬間,我的自信全部恢復,我能感受到Mr.Wade對待我就像對待一個真正的騎士那樣尊敬。
同學們立刻圍了上來,Mr.Wade嚴肅地對大家說:“你們知道的,這是圣經課,請大家保持肅穆?!敝車黄瑢庫o,大家屏氣凝神,看著我們在棋盤上廝殺。
二十分鐘過去了,我迅速地干掉了這個高大的對手,我再次主動和Mr.Wade握手,這是我們國際比賽的習慣。一絲敬畏從Mr.Wade的眼神劃過。他握完手站立起來,像一個紳士一樣向我鞠躬:“謝謝!”
之后的課變成了我和Mr.Wade的國際象棋課。他時不時向我討教一些招式,比如雙擊,比如騰挪,我甚至還教了他一些開局小技巧。”目前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把國際象棋列入小學課程,中國當然也不例外,那么,下棋究竟能帶給孩子們什么呢。Mr.Wade每天在學校里的畫風變成了一身黑色牧師衣,右手手捧圣經放胸前,左手手持國際象棋放背后,一臉肅穆,遠遠一看到我立刻流露出尊重的表情。同學們也一直緊緊圍繞在我身邊,毫不掩飾他們的崇拜:“你是我看到過聰明的孩子。”總有同學給我?guī)Я闶稠槺阌懡處渍?,甚至連食堂阿姨都知道了:“你這個中國孩子太聰明了,Mr.Wade可是干掉了我們所有的師生。”國際象棋儼然成為了我的第二外語,迅速令我融入了學校的生活和學習。
兩周的時間很快過去,我就要結束我的行程。學校招生官找到了我:“愿意留在我們學校嗎?我們沒有國際象棋社團,可以為你成立,Mr.Wade愿意成為你的助教?!?
雖然終我還是沒有選擇留下,但是,“國際象棋男孩”這個特殊標志,帶給我的榮譽和自豪卻久久留在心田,更堅定了我要更好的投入下棋訓練之中,為我以后留學美國之夢增添更美的一道彩虹。
董卿首談兒子:你希望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你就去做什么樣的人露十七
每一位家長都曾經歷過迷茫期,不知如何給孩子好的成長和教育,不知如何規(guī)劃自己的未來。
你想讓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很簡單,你只要自己先成為那樣的人就可以了。因為只有我們的生命發(fā)了光,才能照亮孩子的生命,我們得體的言傳身教,才能給孩子一生的涵養(yǎng)。
文 | 露十七 授權發(fā)布
01
看了央視4月23日的《面對面》,感慨頗多。這期的嘉賓是董卿。
2017年,像是一個屬于董卿的年份,她擔任制作人和主持人的《朗讀者》大紅。
我看了《朗讀者》每一期的節(jié)目,可打動我的,竟不是董卿在《朗讀者》節(jié)目中的某一處表現(xiàn),而是在她接受《面對面》采訪,談及初為人母、談及繼續(xù)成長時的姿態(tài)。
董卿曾在事業(yè)dianfeng時選擇離開舞臺,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去美國南加州大學進修。直至2015年時,董卿回到央視,這時她也多了一重身份:母親。
王寧問董卿,為何在這個時候選擇做母親。
董卿沒講太繁復的理由,只是說,這不過是遵從自然規(guī)律,怕過了現(xiàn)在的年齡便永遠都不再有機會做母親,她說,人對永遠這個詞是有敬畏的。
就這樣很自然地成為了母親,我想,她可能也像所有初為人母的人一樣,經歷過迷茫期,不知如何給孩子好的成長,不知如何規(guī)劃自己的未來。
董卿說,是朋友講的一句話,讓她忽而通透。朋友告訴她,你想讓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很簡單,你只要自己先成為那樣的人就可以了。
所謂大道至繁至簡,世間看似復雜的問題,往往有著直接簡單的答案。
想清楚這一點之后,董卿開始規(guī)劃自己shengzi之后的事業(yè)發(fā)展。
一方面,她不想放棄繼續(xù)成長的可能,不想因為孩子而變得止步不前;另一方面,她覺得自己也應該努力變得更好。
這樣,當孩子在未來真正懂得的時候,他對自己的母親不但有愛,也有尊重,而且還能從母親身上學到很多好的品質。
一個母親的責任,不應止于給孩子關愛,還應成為孩子的榜樣,給孩子以激勵,讓孩子去尊重,去欣賞,去努力。
近幾年,我周圍陸續(xù)有朋友結婚shengzi,很多人生sheng子zi后便在工作上不再想上進,或是直接辭職。
她們告訴我,因為“上班的時候太想孩子了,實在無心工作”,而且兼顧工作和家庭太辛苦,于是在家里經濟狀況允許的情況下,便直接辭職不工作了。
我無意評價這種辭職理由,只是覺得,若真心想去兼顧,也一定是行得通的。
董卿說,她在shengzi后回到央視,開始著手準備《朗讀者》。
她是朗讀者的制作人,這對她來說是一個全新的身份,她不能輕車熟路地拿起曾經主持人的經驗,而必須從頭學習如何做一個制作人,如何協(xié)調一個團隊,她必須繼續(xù)成長。
董卿在shengzi后面臨的職場挑戰(zhàn),顯然比大多數新媽媽都更有挑戰(zhàn)。但她還是兼顧好了職業(yè)女性和新媽媽這兩個角色。兼顧的秘訣,是做好平衡。
董卿說,她必須在自己和孩子的世界里拿捏一種平衡的分寸,既不能“我的世界只有我”,也不能“我的世界只有他”。
讓自己的獨立身份和孩子的角色同時融匯在自己的生命里,這是一種智慧。而這種智慧,亦是為人父母必須具備的一種能力。
02
董卿的父母都畢業(yè)于復旦大學,兒時每個暑假,父母都給董卿開列書單,于是,閱讀成了董卿少年時期的一項娛樂活動,也像是一個必修功課。
有人說,暑假還要孩子讀書,這樣的父母太嚴苛。但我想,即便父母不給董卿在假期安排讀書任務,董卿也會樂于讀書。
因為她畢業(yè)于復旦大學的父母也一定熱愛閱讀,而且家里藏書頗豐,如此環(huán)境中成長的孩子,會很自然地愛上閱讀。
而且可以想見,熱愛閱讀、明理知性、不放棄成長的董卿,也會言傳身教,把這些youxiu品質傳給她的孩子。
這便是她在訪談中講的那句話:“你希望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很簡單,你自己先成為什么樣的人?!?
換句話說,你是什么樣的人,你的孩子就會成為什么樣的人。
你希望孩子熱愛閱讀,那很簡單,你自己先認真讀書,在的書籍中完成深層次閱讀,而不是一邊自己回家就躺在沙發(fā)上玩手機,一邊大聲怒吼只知打游戲而不去讀書的孩子;
你希望孩子熱愛運動廣泛,那很簡單,你可以帶孩子去爬山去打球,或者自己保持健身的習慣,而不是一下班就窩在家里看電視當宅男宅女;
你希望孩子將來懂得如何愛人、家庭美滿,那你就先好好去關愛自己的愛人,讓孩子在你身上學會愛人的方法,讓孩子成長于一個和諧美好的環(huán)境,有一句話說:父母恩愛,是好的家教。就是這個道理。
言傳身教有著潛移默化的力量,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孩子的一生。
03
前段時間有個讀者問我,她說自己為孩子買了好多書,可孩子就是不讀,她特別生氣,問我應該怎么教育不聽話的小孩。
我不是育兒專家,但我覺得,她的孩子,并不是無藥可救的“不聽話小孩”。
于是,我反問了她一句:“你買了很多書給孩子,那買了多少書給自己呢?你家里有很多自己常讀的書嗎?”
“我都結婚shenghaizi了還看什么書?我又不看,買了也是浪費,我現(xiàn)在就想著,把我孩子培養(yǎng)好就行了?!?
這位媽媽,對自己一副破罐破摔的模樣,對孩子卻很是。
而我聽后只是啞然,一個不愛閱讀的家庭,偏偏想培養(yǎng)出一個熱愛閱讀的孩子,太難了。
我想起自己小時候,那時我媽也沒天天逼我讀書,我只是經常去我媽媽屋里里書架上亂摸索,特喜歡去看我媽媽看的“大人的書”。
我媽有一套脂硯齋評的《紅樓夢》,因為她翻了太多遍,書頁都泛黃了。小時候的我,就自己摸索著看這套《紅樓夢》,12歲時,讀完了全本。
那是我diyi遍讀《紅樓》,沒人強迫,全憑我個人意愿,當時讀完《紅樓夢》后,覺得特有成就感,因為覺得自己看完了我媽愛看的“大人的書”。
再之后,閱讀的習慣一直延續(xù)至今。
04
成長原本就不是太過玄妙的事情。希望孩子好好成長也很簡單,只要家長不要放棄對自己的成長就好了。
不要等到孩子長大后再對孩子說:“媽媽為了你,放棄了自己的事業(yè),放棄了自己的生活,放棄了自己繼續(xù)成長的機會?!眲e把自己不愿再努力、不愿再繼續(xù)成長的懶惰,歸結到孩子身上,孩子不會領情的。
倒不如努力學習董卿,shengzi之后,以孩子為動力繼續(xù)努力、繼續(xù)成長,從而鍛造出一個全新的、更美好的自己。這樣的成長,讓自己欣喜,也讓孩子尊重。
至于shengzi后你自身成長的理由和方向,很簡單,你希望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你自己先成為什么樣的人。
希望我們的生命,讓孩子值得驕傲。那樣,孩子的未來,也會成為我們的驕傲。
這像是一種輪回,也是世間簡潔明了的道理。
*來源介紹:露十七,專欄作者。平生的志向,是以手中之筆溫暖世間炎涼。這里有一個輕熟shu女nv的世界觀。
— THE END —
棋童家長常問的幾個問題
問:學棋好處多多,但孩子還小,對國際象棋沒有表現(xiàn)出多大的興趣,要不要逼迫他學下去?
答:興趣是z好的老師,從客觀的角度,若逼迫孩子學下去,他只會更加痛苦,但的確,啟蒙階段孩子還小,無法判斷以后孩子到底會不會在這個領域有興趣、成大器。有人把它列入體育運動,有人把它歸于文化藝術,有人把它納進思維科學。所以,z好的處理方法是,先暫停讓他繼續(xù)學棋,但在生活中有意識地植入一些國際象棋元素,潛移默化,也許慢慢地孩子就會流露出對學棋的興趣了。
問:孩子學棋有一段時間了,該不該讓孩子參加比賽?比賽的成績不理想會不會打壓孩子的信心?
答:比賽是磨練,提高和檢驗的過程,在學期路上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比賽是一定要參加的。但何時參加很重要,第d一次比賽z好在孩子已經能熟練運用戰(zhàn)z術和棋子了,而且了解了一些基本棋理的時候參加。
有條件的話,可以讓孩子參加比孩子水平略低一些的組別,讓孩子嘗一嘗比賽贏棋的“甜頭”。但以后的比賽,就得該怎么來就怎么來了,水平如何,就參加相應水平的組,輸給水平比自己低的棋手,家長們視具體情況有時要給予適當批評。
如果參加高水平組的比賽,其目的主要是鍛煉,家長們要在賽前就和孩子說:只看重過程,不看重結果,不要過分施加壓力,也不要說類似于“輸贏無所謂,對手很強的”這種話,這樣只會適得其反,讓孩子掉以輕心,隨意亂下。
參加高水平組的比賽,要求孩子要認真下好每盤棋,從輸棋中汲取經驗,從贏棋中找到自信。成績不理想無所謂,關鍵的是每盤棋都要復盤,“能學到東西,而且認真下了就好”這是每一個家長應該給孩子灌輸的理念。
問:這一段時間以來,孩子的棋力總感覺沒什么長進,成績也平平,該怎么辦?
答:瓶頸期是每一個棋童都會經歷的痛苦時期,只是時間長短不同而已。曾經見過一位國際象棋老師,幾乎孩子每下一步他就在旁邊指導一句:這步棋應該這樣下。瓶頸期時家長的心態(tài)是非常重要的,要以鼓勵為主,多帶孩子參加比賽,大多數在瓶頸期時的比賽成績都不會太好,家長們需要做的就是鼓勵,安慰。只有到孩子慢慢找回手感了,痛苦的瓶頸期才會過去。
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是教練,家長要和教練一直保持聯(lián)系,多與教練溝通,幫助孩子度過瓶頸。因為孩子自己能掌握好自己的時間進度,每個階段他都會自己建立目標并達成目標。瓶頸期萬萬不可過度批評,本身孩子比賽的糟糕成績已經將孩子壓得喘不過氣了,家長的消極態(tài)度更會促使孩子產生想要放棄學棋的念頭。一般來說,能到瓶頸期的孩子多數已是同年齡里的佼佼者,走到這個階段已經非常不容易,不要因為家長的沒耐心而斷送了孩子的棋路。
問:孩子比賽時有時會犯一些很低級的錯誤而輸棋,該不該狠狠地批評?
答:家長們有沒有想過,如果換作你是下棋的棋手,外界的壓力會不會使你在必勝的情況下?整個過程中雖然強度極大,但經過兩夫妻的巧妙安排卻沒有讓女兒們感到厭倦。會不會使你在時間緊張的情況下下昏招?答案當然是肯定的。是人都會犯錯,有些情況下批評、提醒是需要的,但不要因為孩子對上一個所謂的弱者輸棋了,就生氣開罵,我們需要冷靜地分析,也許是因為賽前你跟孩子明說或者暗示這盤棋肯定可以贏下來,結果他在打不開局面時,越發(fā)著急、緊張,然后犯錯、輸棋呢?該被批評的反而是家長啊!
(轉自弈之海國際象棋,摘改自愛棋藝,原作者 Marsh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