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赤芍的種類
赤芍的原植物來源于幾種芍藥科的植物,它們分別是:1、芍藥;2、川赤芍;3、草芍藥;4、毛葉草芍藥;5、美麗芍藥;7、窄葉芍藥;8、塊根芍藥。
根據(jù)炮制方法的不同,赤芍可以有以下幾種類型:
1、赤芍:為類圓形薄片或斜片,表面粉白色或粉紅色,中心有狀紋理,皮部窄,有的有裂隙,味苦,性微寒,具有清熱涼血、散瘀的功能。
2.炒赤芍:顏色加深,偶有焦斑,炒后藥性偏于緩和,而不傷中,可用于瘀滯疼痛。
3.酒赤芍:微黃色,略有酒氣。以散瘀力勝,清熱涼血作用較弱。多用于或,跌打損傷。
赤芍商品規(guī)格一等干貨。呈圓柱形,稍彎曲,外表有縱溝或,皮較粗糙。表面暗棕色或紫褐色。體輕質(zhì)脆,斷面粉白色或粉紅色,中間有幢紋理,粉性足。秋季分株時(shí)可收集斷根,切成5~10厘米一段,埋插在10~15厘米深的土中。氣特異,味微苦酸。長(zhǎng)16厘米以上,兩端粗細(xì)較勻,中部直徑1.2厘米以上。無疙瘩頭、空心、須根、雜質(zhì)、蟲蛀、霉變。
二等干貨。呈圓柱形,稍彎曲,外表有縱溝或,皮較粗糙。表面暗棕色或紫褐色。體輕質(zhì)脆,斷面粉白色或粉紅色,中間有幢紋理,粉性足。用于溫毒發(fā)斑,衄血,目赤腫痛,肝郁脅痛,癥瘕,跌撲損傷,癰腫瘡瘍。氣特異,味微苦酸。長(zhǎng)15.9厘米以下,兩端粗細(xì)較勻,中部直徑0.5厘米以上。無疙瘩頭、空心、須根、雜質(zhì)、蟲蛀、霉變。
赤芍采收后如何進(jìn)行加工?
赤芍采收后要及時(shí)晾曬干燥,曬時(shí)要經(jīng)常翻動(dòng),切忌強(qiáng)光曝曬,曬至半干時(shí),按大小分別捆把,然后再曬3~5天,至內(nèi)外完全干燥,然后放通風(fēng)處。
赤芍適宜在什么環(huán)境下種植?
芍藥多集中生長(zhǎng)于北方海拔500~1500m的山地和草原。土壤為棕色或暗棕色森林土,常見于山坡、溝旁、闊葉雜木林下,林緣和灌木叢。川赤芍集中生長(zhǎng)在青藏高原的邊緣地帶的山原和峽谷地,土壤多為高原棕壤和暗棕壤,具有喜光、抗旱及耐寒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