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在專業(yè)的體適能的訓練項目中,即使是同一個動作,孩子也會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下進行嘗試。不同條件下的不斷嘗試,能夠幫助孩子建立起一個立體的、豐富的認知,讓孩子明白自己當前身體能力的邊界在哪里,哪些行為是安全的、哪些行為是容易發(fā)生意外的。
目前無論是中國,還是美英等幼兒教育非常發(fā)達、先進的國家,都非常認兒童應該在體驗和互動中進行學習。體適能的訓練方式,無疑是深諳這一理念的踐行者。
如上圖所示,除了身體發(fā)展之外,體適能的訓練方式還能對語言發(fā)展、數學發(fā)展、自我認知、社會性發(fā)展等領域有著明顯的促進作用。
所以,運動能促進神經系統(tǒng)和大腦的發(fā)育,能調節(jié)精神狀態(tài),家長們應該盡早、適度的,為孩子們開展符合他們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的運動類活動。比如寶寶會翻身后可以多嘗試著讓他自主翻身;能坐起后避免久坐(少于20分鐘);2、加強課程的功效,要讓家長一眼就清楚機構是做什么的,因此一定要在課程設計上下功夫。會爬會走后要鼓勵多爬多走。平時在家也可以做一些簡單的小游戲,比如相互拋接球、躲閃球;在戶外可以做些踢球、拍球、接飛盤等需要開闊場地的活動。
第二個誤區(qū),很多家長認為進行了這個“體適能訓練”,就需要看到運動成果。這種功利的想法,不只是運動類項目,在其它幾乎所有的教育類項目中,都很常見。
家長希望孩子在一節(jié)課里就學會前滾翻(雖然單就前滾翻這個動作而言,成人后幾乎很難用上),如果是專業(yè)的“體適能訓練”,這個目標無法達到,因為《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明確要求,“對技能性活動,不要過于要求數量,更不能機械訓練”。孩子的認知發(fā)展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機械性的訓練、模仿,強制性的要求,適得其反,會影響孩子未來對動作的感覺、對動作的創(chuàng)造性。所以,就算學生跑得很慢,但心率一直維持在較高的水平,依然可以獲得Alevel的分數。
所以,我們可以保證孩子們在堅持一個階段的訓練后(通常會持續(xù)幾個月時間),可以掌握這一階段目標中所涵蓋的所有動作,但要壓縮在一個很短的時間內,我們不能,更不愿意去做這個保證。
孩子們學習動作,應該享受過程,并且在這個過程中去感悟一些屬于自己的東西,而不是單單去實現(xiàn)這個結果。還是前滾翻這個動作,雖然就算學會了,未來也很難會以標準的前滾翻姿勢去做動作,但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頸椎的彎曲變化、感受人體的變化、感受頸部、背部、腰部、臀部向前滾動的過程,身體各個部位的受力和發(fā)力,這一系列的感覺,是讓孩子去體驗身體如何在一系列的動作下實現(xiàn)自我保護的一個過程。所以,前滾翻這個動作雖然很難得才會用上,但身體在危險時的自我保護機制,對孩子而言卻是意義重大。比如為孩子們設計一個和活動內容相符的主題(比如最近流行的動畫片、卡通形象等等),采用情景化的教學方式(比如我們的孩子們很喜歡的貓捉老鼠游戲),以游戲的手段讓孩子們運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