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護持正法大菩薩之一韋陀菩薩石雕像
為什么說寺廟中一般都會供養(yǎng)著韋陀菩薩石雕像,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韋陀菩薩石雕像是佛陀的,是佛法的,也是護修行佛法的眾生,很多寺廟一般都會供奉韋陀尊天菩薩的,職責是安僧。他將護持賢劫千佛中九百九十九尊佛出世,為他們做,是賢劫中后一位成佛者,名樓至佛!韋陀菩薩石雕面如童子,表示對佛教懷有赤子之心;手持金剛降魔杵,表示有能力摧邪輔正、除魔衛(wèi)道。
韋陀塑像有三種形式,分別代表不同的含義,據《鑄鼎余聞》:“合掌捧杵者,為接待寺,凡游方釋子到寺,皆蒙供養(yǎng)。按其杵據地者則否,可一望而知也?!本唧w的意思就是說:
如果韋陀的降魔杵扛在肩上,表示這個寺廟是大的寺廟,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費吃住三天;
如果韋陀的降魔杵平端在手中,表示這個寺廟是中等規(guī)模寺廟,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費吃住一天;
如果韋陀的降魔杵杵在地上,表示這個寺廟是小寺廟,不能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費吃住。
這樣云游到此的和尚一看便知道意思了。
十八羅漢石雕的簡單介紹
石雕佛像里的十八羅漢他們都是釋迦摩尼的弟子,那么十八羅漢都包括哪些呢?有坐鹿羅漢,歡喜羅漢,舉缽羅漢,托塔羅漢,靜坐羅漢,過江羅漢,騎象羅漢,笑獅羅漢,開心羅漢,探手羅漢,沉思羅漢,挖耳羅漢,布袋羅漢,芭蕉羅漢,長眉羅漢,看門羅漢,將龍羅漢,伏虎羅漢。
十八羅漢各個神態(tài)不一,其中歡喜羅漢是除掉后,揚手歡慶,心花怒放的樣子。舉缽羅漢是一位化緣羅漢,是高舉鐵缽向人乞食的狀態(tài)。托塔羅漢,塔是放佛骨的器具,于是塔也是成佛的象征。托塔羅漢和托塔天王是不同的。靜坐羅漢是清靜修心,神態(tài)自若,安詳瑞慶,進彼極樂。過江羅漢,身上背著經卷,東渡傳經,拔山澀水,普渡眾生。騎象羅漢氣宇軒昂,頌經郎朗,目及四方。笑獅羅漢,因為身邊經常有一只小獅子,所以稱為笑獅羅漢。因為他從來不殺生,佛還賜予了他不死的權利,故他又成為金剛子。開心羅漢傳說他心中有個佛,就是打開衣服一看就能看到心中的佛,所以叫做開心羅漢。探手羅漢,因為經常打坐完了雙手舉起長呼一口氣。沉思羅漢他特征面相豐腴,蠶眉彎曲。十八羅漢是指佛教傳說 中十八位永住世間、護持正法的阿羅漢 ,由十六羅漢加二而來。他們都是歷史人物,均為釋迦牟尼的弟子。十六羅漢主要流行于唐代,至唐末,開始出現十八羅漢;到宋代時,則盛行十八羅漢了。十八羅漢的出現,可能與中國文化中對十八的傳統(tǒng)偏好有關。
現代的石雕十八羅漢使用的場景以寺院為主,有的會建設專門的羅漢堂供奉十八羅漢雕像,也有一些是在寺院的室外廣場上按照一定的原則擺放塑像。在一些佛教文化相對濃厚的地域,也會在公眾廣場上擺放一套十八羅漢雕像,庇佑地方人民。
西游記石雕人物雕塑
石雕唐僧,俗姓陳,小名江流兒,法號玄奘,號稱三藏,被唐太宗賜姓為唐。是如來佛祖第二弟子金蟬長老投胎。他是遺腹子,由于父母凄慘、離奇的經歷,自幼在寺廟中出家、長大,在金山寺出家,蕞終遷移到京城的寺院中落戶、修行。唐僧勤敏好學,悟性極高,在寺廟中脫穎而出。蕞終被唐太宗選定,與其結拜并前往西天取經。在取經的路上,唐僧先后收服了三個徒弟:孫悟空、豬八戒、沙僧,并取名為:孫行者、豬悟能、沙悟凈,之后在三個徒弟和白龍馬的輔佐下,歷盡千辛萬苦,終于從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經。功德圓滿,加升大職正果,被賜封為旃檀功德佛。為人誠實善良,一心向佛,慈祥,愛憎分明,寧愿傷害自己也不傷害別人,迂腐,鑒別能力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