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清代中期以來,無論在建筑還是民居建筑中,磚雕均呈現(xiàn)繁縟化傾向,其中以北方和嶺南民居為典型。晉陜一帶的清代民居磚雕幾乎是木雕藝術(shù)的翻版,而閩粵民居磚雕更追求戲劇情節(jié)的表現(xiàn),往往層層堆砌,顯得喧鬧熱烈。人們在驚嘆磚雕工藝卓絕的同時,不能不看到這種繁縟化手法不僅違背了磚瓦作的基本材料特性,也束縛了民居磚雕藝術(shù)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而落入一味堆砌的窠臼,難免顯出俗態(tài)。
民國初年建造的五臺山大的照壁——南山寺山門前的照壁,面寬3間,長18米,高8米,厚1.6米。影壁座由青石砌筑的束腰須彌座,磨磚壁身,中間壁身中心鑲嵌著圓形漢白玉雕刻詩句,左右兩低間壁心為長方形漢白玉雕刻對聯(lián),壁身兩側(cè)均有仿木磨磚雕刻成精美的垂花柱,給素雅的壁身起到了的裝飾作用。壁頂由斗拱、檐椽、飛椽、瓦等組成的仿木構(gòu)磨磚單檐懸山頂結(jié)構(gòu),橫脊兩邊為鴟吻,垂脊中部也雕有獸頭。
目前市場上也有青磚,青磚是由礦物土和粘土兩種材料制成的。青磚的標準是用粘土燒。但如果兩者比較,礦土青磚密實干凈,但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標準磚。粘土磚是天然的,密度低。
這兩種青磚各有利弊。粘土青磚密度低,重量輕,可以用作裝飾,但鋪在地面上不合適,稱重和滾動阻力不好。用礦土和青磚做地磚可以,但是太重了,不適合裝修。
除了這兩種,現(xiàn)代還有一種冷陶瓷磚,與傳統(tǒng)磚雕在質(zhì)地、重量、顏色上幾乎沒有區(qū)別,但它有一些優(yōu)點,如耐腐蝕、耐磨、抗壓,可以貼金、上漆、老化、上漆等。無論是作為裝飾、地磚還是建筑四合院,都是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