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五級壓榨榨油機榨圈
由自榨油機進料端至出料端依次設置的一級榨圈結構、二級榨圈結構、三級榨圈結構、四級榨圈結構和五級榨圈結構組成,一級榨圈結構包括沿遠離榨油機進料端方向依次設置的一級榨圈、一級第二榨圈、一級第三榨圈、一級第四榨圈、一級第五榨圈和一級第六榨圈,一級榨圈的寬度小于一級第六榨圈的寬度,一級第二榨圈、一級第三榨圈的寬度小于一級榨圈的寬度,一級第四榨圈、一級第五榨圈的寬度小于一級第二榨圈、一級第三榨圈的寬度。該榨圈結構設計合理,壓榨,出油連續(xù)性好,可以有效降低料餅殘油率。
觀察出油位置:
壓榨過程中,應經常觀察出油位置。正常情況下,出油位置大部份集中在榨條和榨條圈附近幾個榨圈處,后部榨圈少量滴油,油色清亮。如出現(xiàn)出油位置移向進料端,說明料胚水份過高,過早成形,不易形成正常壓力,此時油色淺而泡沫多。如出現(xiàn)出油位置移向出餅端,說明料胚水份過低,也不易形成正常壓力,受壓時間短,油末排凈就已出餅,此時油色深而渾濁。出油位置前移或后移都不利于提高出油效率。出油位置除了和以上因素有關以外,還與榨圈排列位置有關。奇豐榨油機出廠時的排列是排列。用戶可以根據使用時的實際情況,對光榨圈以前的排列長短略加增減,但增、減量不得分別超過10mm。
觀察出餅形狀:
正常出餅成片狀略有彈性,內面光滑,外面有裂紋,表面不帶油跡。若餅疏松不能成形,手捏即粉碎,聞時有焦糊味,并且榨膛出現(xiàn)放炮,冒煙現(xiàn)象,這是因為炒籽溫度過高而非機器本身的原因。如果出餅軟而無力,表面帶油漬,聞時有生味,出油泡沫多,說明入榨水份高。
大豆的壓榨方法:
大豆屬于低油料作物,一般大豆油脂含量在11-18%范圍內,在正常情況下,其水份的含量一般在 13-14%(東北、華北地區(qū)偏低)。大豆在入榨前需要用規(guī)格 12 目/ 英寸篩網進行篩選、清雜,其工藝流程如下:
大豆——清雜——破碎(或粗軋)—軟化——軋胚——蒸炒—壓榨
操作說明:大豆用規(guī)格12目/ 英寸篩網進行篩選去雜,使其雜質含量小于0.1%,然后進入破碎,破碎程度達2-4 瓣,再進行軟化,使大豆的水份含量在15%左右,軟化時間40-50分鐘上,再進行軋胚,軋胚的作用有二點:一是破壞細胞組織使油容易從細胞內流出來,二是顆粒狀的油籽軋成薄片,表面積增大,增加了出油面積,而且大大的縮短了油脂離開胚料的路程進入蒸炒鍋進行蒸炒,蒸炒到大豆水份在 1.5-2.8% 范圍內,溫度到100-110 度時即可以開始進入榨油機進行壓榨。 餅厚控制在 1-1.5mm左右。如需榨第二道時,餅厚控制在 0.5-1mm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