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殯葬是一種涵蓋豐富的文化
在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化中,殯葬是一個重要的內容,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內涵。在上海這個具有特殊經濟地位和文化地位的城市中,包含著古代文化和現(xiàn)代文化的銜接,包含著大陸文化和海洋文化的沖撞,也包含了中國文化和外國文化的交融。現(xiàn)在上海有了一本《殯葬文化》雜志,每一期我都認真看了。我覺得這是一本品位很高的、有一定學術內涵和現(xiàn)實指導意義的雜志。我從里面學到很多,它使我想到許多以前想過的問題和今后要引起注意的問題。前不久,我還在上海殯葬文化研究所的朋友們的幫助下參觀了上海很先進的益善殯儀館,得到了感性的深刻的認識。在那個地方,我看到人在生命的終結點有一個完美的句號,看到殯葬工作者對逝者的無微不至的關懷,對生者體貼入微的安慰。當時益善殯儀館的宋副主任對我說:“我們需要社會對我們的理解?!眳⒂^完后,我對他說:“我對你們不僅是理解,而且是崇敬?!比珖心敲炊鄽浽峁ぷ髡咴谛燎诠ぷ?,使我們每一個人最后順利走完人生之路,回到大自然中去。確保清明、冬至等祭掃高峰時期群眾祭掃安全,成本價提供鮮花、電子鞭l炮等低碳文明祭掃用品和開展委托代祭服務。所以我覺得我們應對大家表示深深的崇敬。我們應該把殯葬事業(yè)上升到一個文化的、非常雅的、高的境界。應該說殯葬本身就是文化。但是今天要說它是文化,會有很多人不理解:“怎么,死人也有文化的?”對,它實際上就是文化。殯葬事業(yè)應該進行實踐的概括,理論的總結,應該把它提高到文化的高度,提高到移風易俗的高遠境界。在上次參觀殯儀館的過程中,我有一個強烈感受:那兒有一位姓劉的先生在幫死者的家屬寫挽幛,字寫得非常好,句子也是他自己擬的。我問他寫一副多少錢,他說60元。我說他的字拿去裱一裱不止60元,因為它包含了對逝去的靈魂的追悼和對家屬的安慰。在那里我也思考了一些問題。在火化爐前看到剛燒完取出的3份骨灰,一份是老年人的,色澤灰褐;一份是中年的,骨質比較白,不知為何英年早逝;還有一份骨灰使我很震動,那是嬰兒的骨灰,碎如粉末狀的雪白的骨灰。那些骨灰使我想到,這些孩子剛剛來到世上又馬上走了。我因此想到生死的哲學,這是中國人生哲學中很重要的一個課題。孩子們剛出生還沒享受到生的權利就走了。我夜里想著這些問題甚至睡不著覺。我反復思考這一哲學問題,生與死的大問題。
懸棺葬。在很多地區(qū)如小三峽、浙江等地都有這種葬式。這種南方少數(shù)民族的葬式跟他們?yōu)I江濱河的生活有很大關系。春秋戰(zhàn)國時期黃河中游地區(qū)森林覆蓋率是53%,經過秦末農民起義,項羽和劉邦打仗,火燒啊,砍啊,降到42%。但怎么葬得那么高到現(xiàn)在也說不清楚。有人說原來水位很高,后來水下降了,變成懸棺;有人說是用工具吊上去的,至今還是個謎。這跟古時候這些地方的人住在山洞里有關系。
甕棺葬。把尸骨放在小陶罐里,上面開個洞,可以讓靈魂逸出升天。原始時代很多地方很多民族是采用這種葬式的,特別是對死去的孩子。
殯葬制度的發(fā)展必須要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同步發(fā)展,不能復古,不能維持原來的樣子不變,要杜絕封建和種種落后的風俗。比如說《詩經?黃鳥》里所寫的殺“三良”為秦穆公殉葬的慘劇,在今天看來依然觸目驚心。后來把人殉改成兵馬俑,但我們可以看到秦始皇陵里其實還是有很多人被殉葬的,有些是他的親屬,有些是被殺頭的、腰斬的。從“人殉”到“始作俑”,殯葬制從野蠻落后逐漸走向文明,是有一個發(fā)展過程的。從厚葬到薄葬,也是一個從落后到進步的發(fā)展過程。厚葬造成一個大問題,就是有人盜墓。漢文帝的陵墓叫霸陵,據(jù)說沒有被盜過。漢文帝有沒有想到過厚葬呢?想的。第二步是報喪,即在確定老人死后,盡快的告知親朋好友來參加葬禮,以及對逝者的悼念,根據(jù)親友的居住距離,可以就具體情況選擇登門告知或者是電話通知。有一次他到霸陵,就非常感慨地說“如果我用石頭做我的棺撐,尸首全部用漆用棺撐包裹好之后,誰能動呢?”一個大臣張釋之就說:“既能藏之,亦能發(fā)之”,你能藏起來,別人也就有本事找到。所以他后來就用瓦器之類的簡單器物殉葬,傳說墓里沒什么東西,也就沒人盜了。盜墓這個問題不僅中國如此,在西方,在埃及也是如此。最近看報道,美國一個考古學家在埃及發(fā)現(xiàn)了1000多具木乃伊,因為他聞到一股熏人的臭味,認為里面肯定會有驚人的大發(fā)現(xiàn),果然有1000多具木乃伊。為什么木乃伊這么集中?就是為了防止盜墓。埃及的金字塔沒有一座是沒有被盜過的,最后沒辦法了,都集中在一起。從厚葬到薄葬是一個必然的過程。有句話叫“生在蘇杭,葬在北邙”,北邙在河南的洛陽,因為這個地方地勢比較高,在黃河邊上,適宜安葬。從保藏到今天的火葬是必然的趨勢。要說古代墓葬有什么貢獻的話,那就是給我們今天留下了大批地下。上海博物館里的青銅器都是傳世,都是盜墓賊盜出來經過大資本家大官僚購買收藏留下來的,都是東西,什么地方來的都不知道,只能估計大概的年代。、
葬法和葬式受自然環(huán)境、生存、形態(tài)、文明程度以及宗教信仰的影響大些,而葬制則主要受社會形態(tài)、社會意識的影響。
1.單身葬。這是最原始最通行的規(guī)制之一。挽聯(lián)懸掛在禮廳正前方的墻壁兩側,右邊為上聯(lián),左邊為下聯(lián),一般表示死者的生平、成績和美德乃至他死后對后人的影響等。首先是由自然規(guī)律決定的。因為人大多是一個一個地死去,自然也就一個一個地安葬。但后世單身葬失去了它的位置,其中有些客觀因素,單身葬不如合葬省工省地等,但起決定作用的是社會意識,是起支配社會地位的結果。
2.叢葬。是指多個死者安葬在一具棺木、一窟墓穴中,它的特點就是好多人安葬在一起。葬禮是四大禮儀之中的最后一項,葬禮既是對逝者的尊敬和緬懷,也能讓生者通過舉辦葬禮去悼念已經去世的人,葬禮是一個有紀念意義的事情,同時也是一個非常嚴肅,有著很多忌諱的事情,那么葬禮的主要流程有哪些呢。叢葬可分出幾種類型,一是同性而葬,指許多相同性別的人安葬在一起,一是男女分邊合葬,即男女葬一處,但依性別劃界線。這兩種叢葬透露著氏族社會的信息,那時的社會建立起來的只是雜婚的對偶類的婚姻關系。
另外,這種叢葬也可能是同一氏族的合葬,即“聚族而葬”。叢葬有一次完成的,有的則是第·一次單身葬,第二次揀骨叢葬。殯葬作為一種文化,要有一種人文的概念,有對親屬、對血緣關系的懷念,對先人品格的繼承和發(fā)揚光大。我國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西部半坡類型、東部河南廟底溝類型墓葬中部有叢葬的遺跡。四川西禮州新石器時代遺址流行的豎穴土坑墓為二次揀骨的叢葬,有的一墓入葬者多達40余人。
對叢葬的起因,還有一種觀點,即認為叢葬者是同一氏族中相近時,墓內的死者。侗族的喪俗就是在寨外建一座小瓦屋或木皮小屋作停棺場,然后叢葬。
3.合葬。人類從氏族社會進入階級社會以后,婚姻制度也有新的發(fā)展,由雜婚、對偶婚發(fā)展到了專偶婚,即一夫一妻和一夫 多妻(一妻多夫)的婚姻,隨之合葬也就出現(xiàn)了。合葬是指有婚姻關系的死者合葬在一起,如夫妻合葬。表面上是對死者的祝福和思念,實際上是為這個家族怎樣延續(xù)下去,而這個“孝”擴大下去,皇帝的“忠”。有關合葬制的《禮記》等先秦文獻認為始于周公,而事實可能民間商代就有夫妻合葬的遺址被發(fā)掘出來,春秋戰(zhàn)國時代合葬也是常見的。《詩經.王風·大車》有“生則異室而居,死則同穴而葬”??脊耪哒J為:夫婦合葬的普遍流行是西漢中期以后。樂府詩《焦中卿妻》有句云: “兩家求合葬。合葬華山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