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花山鐵山村的灰塑藝人邵波少年時便隨村中老藝人學藝,后來成為技術高超的灰塑名家。其子邵成村15歲隨父學藝,得父親言傳身教,今已二十多年,現(xiàn)活躍在珠三角建筑工藝界。廣州陳氏書院(陳家祠)、六榕寺、光孝寺、南海神廟、三元里古廟等數(shù)十座建筑重修時都留下他的灰塑作品。改革開放以后,一次偶然的機會邵耀波又重新踏上了灰塑的道路,到廣州六榕寺繼續(xù)從事灰塑的修復和制作工作。
灰塑是廣東傳統(tǒng)建筑特有的室外裝飾藝術。它以石灰為主要材料,拌上稻草或草紙,經(jīng)反復錘煉,制成草根灰、紙根灰,并以瓦筒、銅線為支撐物,在施工現(xiàn)場塑造,待干后再涂上礦物顏料而成。
揭陽灰塑是民間工藝美術的重要種類,灰塑主要是以貝灰、紙漿為原材料精雕細琢而成,具有雅俗共賞、色彩豐富、技法簡樸、亦塑亦畫等顯著特點。灰塑雖具有濃郁潮汕民間民俗傳統(tǒng)藝術風格,但因受其選用材料、制作工序繁雜制約,在市場經(jīng)濟大潮沖擊下傳承不多,瀕臨消亡。此道工藝必須在完成上一步驟(上色灰)后的同一天進行,因為要保持灰塑雕塑本身的適當濕度,讓其充分吸收各種色彩的顏料。
寺內(nèi)布有天池一局,獨具匠心,既無走水涵道,又無排水顯溝,而用鵝卵石鋪砌成八卦圖案的池底,從不溢漲雨水,一種難以尋覓的小小草,長年稀落生長在石縫之間,據(jù)說可以入藥。墻上詩書壁畫,匾額皆出自名家,脈脈流風,因而聞名遐邇。墨寶“眾薌國”堂匾,是清代貢生郭銅君所書,盛傳當時是用舊衣布捻成團蘸墨汁代筆寫就的,鐵畫銀鉤,蒼勁飄逸,稱之為神來之筆。自明清鼎盛時期至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揭陽民間藝術人才輩出,涌現(xiàn)出眾多杰出藝人和名匠,在粵東乃至全國同行業(yè)中占據(jù)重要位置,享有較高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