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顯微鏡的構造和用法,九年級要溫習,八年級的要莫忘記,七年級的
顯微鏡的構造和用法,九年級要溫習,八年級的要莫忘記,七年級的要牢記。九年級馬上要面臨理化生中招實驗考試;八年級學生不要忘記,明年實驗時,有印象,溫習省時省力;七年級的學生,正在學習顯微鏡的構造和用法,且又是本學期,生物學習的重點。一定要認真學習,記準記牢! 顯微鏡的構造和用法,是初中生物學習掌握的重點!顯微鏡的發(fā)展歷史,這里不再過多贅述。下面就以光學顯微鏡為例來說明。
光學顯微鏡是以可見光為光源觀測物體的
光學顯微鏡是以可見光為光源觀測物體的,因此分辨率只能達到約200nm,而電子顯微鏡一般是用電子束掃描或透射的,電子束的波長隨著能量(電壓)加大而縮短,當電壓為50~100kv時,波長約為0.0053~0.0037nm之間。 電子顯微鏡不是通過人眼直接觀察看到的物體的,更貼切的說應該是靠“摸”,電子束或者X射線、伽馬射線轟擊到被檢測物體上,把“摸”到的信號記錄下來或收集起來,這種信號有透射物體時“感受到”的物體形態(tài),或發(fā)射到物體上被激發(fā)出的次級電子輻射形態(tài),通過電腦分析成像用顯示屏顯示出來。
顯微鏡的發(fā)展是現(xiàn)代科學的基礎之一
從光學顯微鏡、電子顯微鏡到掃描隧道顯微鏡,顯微術與近現(xiàn)代科學結伴同行,走過了400多年的歷程。顯微鏡陪伴伽利略、牛頓、麥克斯韋、愛因斯坦一路走來。顯微鏡發(fā)展的歷史,是科學革命的歷史,是技術創(chuàng)新的歷史,是制造技術發(fā)展的歷史。顯微鏡是人類科學、技術、工程活動的和諧產物。像科學史一樣,顯微鏡發(fā)展史是一面鏡子,給我們許多深刻的啟發(fā)。 顯微鏡幫助我們看清物體微觀尺度的面貌。有了顯微鏡,人類不僅可以研究微觀結構,發(fā)現(xiàn)新的規(guī)律,而且在更小的尺度下,發(fā)現(xiàn)了另類的賞心悅目的美。顯微鏡既是真善美融合統(tǒng)一的產物,又是真善美融合統(tǒng)一的“證人”。 可以說,顯微鏡的發(fā)展是現(xiàn)代科學的基礎之一。顯微鏡在孩子學習科學中的作用,就像地圖儀在孩子學地理中的作用。 有了顯微鏡,孩子就等于有了打開另一個世界的大門,他就開始學會觀察身邊的萬物。而觀察就是科學的步。
金相顯微鏡在光學研究并定性和定量描述
金相顯微鏡主要由光學系統(tǒng)、照明系統(tǒng)、機械系統(tǒng)、附件裝置(包括攝影或其它如顯微硬度等裝置)組成。根據金屬樣品表面上不同組織組成物的光反射特征,用顯微鏡在可見光范圍內對這些組織組成物進行光學研究并定性和定量描述。它可顯示500~0.2m尺度內的金屬組織特征。早在1841年,俄國人(п。п。Ансов) 就在放大鏡下研究了大劍上的花紋。至1863年,英國人(H.C.Sorby)把巖相學的方法,包括試樣的制備、拋光和腐刻等技術移植到鋼鐵研究,發(fā)展了金相技術,后來還拍出一批低放大倍數(shù)的和其他組織的金相照片。索比和他的同代人德國人(A.Martens)及法國人(F. Osmond)的科學實踐,為現(xiàn)代光學金相顯微術奠定了基礎。至20世紀初,光學金相顯微術日臻完善,并普遍推廣使用于金屬和合金的微觀分析,迄今仍然是金屬學領域中的一項基本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