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美國校長給孩子的9個建議,千萬別等暑假過完才看到!
一年級放暑假前,我收到校長發(fā)來的一封長長的關于孩子們暑期建議的郵件,內容很樸實很細節(jié)也很實用,忍不住想和大家分享。如對時間的控制,對對手的控制,對對手不懷好意的挑釁行為的自我調適和排解等,增強自己磨練意志克服困難的能力。記得我們小時候,老師一般是先開家長會,然后布置一堆暑假作業(yè),后昭告天下般地誦讀暑假安全注意事項,然后,還沒回到家我就忘記了,再然后,又不知怎么混著混著就把暑假過完了。
美國教育界普遍有種說法,認為孩子平時在學校的學習生活都差不多,所以長達2個多月的暑假很容易成為孩子們拉開差距的分水嶺,怎樣讓孩子玩得開心又學得高興呢?一起來看看美國校長給家長的9個建議吧!
1與孩子達成共識
放了假的孩子就像脫了韁的野馬,腦子里想的除了怎么玩,還是怎么玩,所以家長需要做的,就是與孩子達成共識,告訴他暑假你可以有大量的時間玩,但同時閱讀和學習也是非常重要的。
操作指南:首先,我們需要傾聽孩子的感受和需求,問問他暑假都有什么打算,然后再表達自己的觀點,并邀請孩子和自己一起進行“腦力風暴”,寫下暑假準備做的事!
2在生活中上“微課”
放暑假后,孩子們走出學校,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和日常生活打交道,聰明的父母大可利用這個機會給孩子上“微課”,將每天的各項活動轉變成一次學習的體驗。
操作指南:處處留心皆學問,在日常生活中,不僅可以教孩子一些生活技能,例如買菜、洗衣、掃地等,還能讓孩子學到新的知識,比如閱讀旅行指南后寫家庭旅行計劃,寫購物清單,或者測量菜單上各種配料的用量等。
3給孩子布置些任務
脫離學校后,孩子們有大量的自由時間,如果賴賴散散過是否太浪費?不妨想辦法給孩子布置些固定的任務,讓他們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做完。
操作指南:按照孩子的年齡,可以給他們安排一些趣味學習任務,給他們買一些關于猜字或者數(shù)字游戲的書,布置些任務,但只需要一起設定完成時間,孩子具體什么時候做,讓他們自己決定。
4發(fā)起寫作計劃
人在什么時候想寫作?當然是業(yè)余生活豐富,有記錄欲望的時候啦,希望孩子鍛煉寫作能力的家長不妨在暑假試試。
操作指南:首先,不要把寫作看成很枯燥的東西,你可以和孩子一起寫暑假日記,記錄每天的喜怒哀樂或有趣的事情,還可以給親友寫信或者明信片。當然,讓孩子嘗試寫一本家庭菜譜,記錄每天一起做的菜,包括制作過程和需要的配料等也是個不錯的主意。
5控制屏幕時間
隨著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的日益普及,使用這些電子產品的人群也在逐漸擴大,甚至三四歲的孩子們也成為忠實擁躉,很多電腦游戲或手機應用可以幫助孩子學習,但是要注意控制孩子面對屏幕的時間。
操作指南:和孩子約定好,每次看屏幕的時間不超過20分鐘,并且注意房間的光線,不要太亮也不能太暗。再設置一個固定的時間,全家人都關掉手機、電腦、電視,一起玩玩桌面游戲或者閱讀,讓孩子慢慢感受,沒有電子產品的生活也可以很快樂。
6安排家庭閱讀時間
讀書不僅可以使孩子開闊視野,增長知識,培養(yǎng)良好的自學能力和閱讀能力,還可以進一步鞏固課內學到的各種知識,提高他們的認讀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對于各個學科的學習,都有極大的幫助。
操作指南:每天至少預留15分鐘的家庭閱讀時間,設定每位家庭成員的 “閱讀馬拉松”目標,父母一起陪著讀,孩子會更受這種氛圍的。還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去附近的圖書館或書店,既增長知識,又可以“避暑”,對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也是大有裨益的哦!
7假裝異國旅行
沒有那么多時間出國旅行?沒關系,就算在家也能和孩子一起領略異國風情。我們也來“幼稚”一把,假裝和孩子行走在世界每個角落吧!
操作指南:可以每周安排一個“國際夜”,每次都安排一個國家,和孩子一起做那個國家有名的菜,學幾句那個國家的語言,在地圖上找到它,然后一起讀一本關于這個國家的書,看看在那里的人們生活有什么不同。
8讓學習潛入旅行
如果暑假有計劃家庭旅行,無論是去動物園,兒童博物館,還是歷史古跡地,都可以讓學習悄悄地潛入旅行。
操作指南:旅行中有很多東西可以學,除了每個地方的風土人情外,我們還可以試著讓孩子繪制旅行地圖,寫旅行日記,幫著大人記錄行程,預定旅店,計算花費,甚至計算油耗(美國人的旅行大多數(shù)都是自駕)。
9全家一起動起來
體育鍛煉可謂是暑假重要的活動,不僅可以讓孩子強身健體,也能養(yǎng)成良好的健身習慣,爸爸媽媽也一起動起來,讓親子關系在運動中更親密吧!
操作指南:如果孩子平時不太喜歡運動,這時候也不一定讓他參加球隊或其他團體體育隊,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每天做些可以全家人一起參加的運動,比如比賽跳繩,追逐游戲,或者跑步、登山等。
美國校長洋洋灑灑的九大建議,中心思想說白了就是暑假不要瞎玩瞎混,還是得注意學習。杰出的原蘇聯(lián)心理學家維〃阿納吉耶夫曾指出:“國際象棋不僅是智慧的比賽,更是雙方心理上的較量。逃爸曾調侃“不夠魄力嘛,整幾本暑假作業(yè)、奧數(shù)習題什么的甩出來,開學上交不就完了,搞那么多花樣”。所以,千萬不要以為美國學校不緊張孩子學習,只是相對于一味的學,或者純粹的玩,他們更提倡學和玩相結合。而這恰恰是一種能讓孩子接受的狀態(tài),需要我們每位家長心領神會,也付諸行動!
孩子喜歡競爭怎么了?盡量去贏有錯嗎?
寫在前面幸福,就是做喜歡的事兒,如果孩子本性喜歡競爭,我們又何必刻意強調“看淡得失”,孩子很單純,喜歡什么就做什么,一切都是本性使然,很多時候,較勁兒的是我們,得失之苦樂,要來就來,該走自然會走,強qiang逼bi自己看淡,反而倒不淡定了。結婚后的1969年,這兩位志同道合的夫婦迎來了他們的頭個孩子蘇珊·波爾加(SusanPolgár)。
幼兒園小朋友的獎狀特別多。跳舞唱歌有獎,連吃飯也有獎。我女兒就得過“吃飯棒棒獎”,獎狀拿回家那個開心樣:婆婆!爺爺!你們看,這是我得的獎狀哦!媽媽,你有沒有得過獎狀?。?
自從得了這個獎,她在學校的吃飯速度就越來越快了,總是搶在同學前面第di一yi個吃完,然后端著空碗到老師面前要獎狀去。我覺得不對勁啊,這樣下去,腸胃怎么受得了。Wade嚴肅地對大家說:“你們知道的,這是圣經課,請大家保持肅穆。就給她做思想工作,先把吃得快對身體有害的道理講了一堆,再把不能和別人爭,要按自己節(jié)奏來的道理講了一堆。后,語長的問:“寶貝,現(xiàn)在你覺得身體健康重要還是拿獎狀重要??? ” 然而,女兒字正腔圓、義正言辭地回答:拿獎狀重要!再說個有趣的事。
話說我一個朋友的兒子喜歡sticker(俗稱斯蒂克,幼兒園老師用來獎勵小朋友的一種貼紙),每天都致力于得sticker,喝水吃飯洗手都要爭取得sticker,要是哪天沒得,就會不開心。
這個狀況讓朋友有點憂慮,都說不能在孩子太小的時候強調競爭,這會讓孩子過度在乎結果,受外界影響大,削弱了其內在力量的發(fā)展。國際象棋課什么時候去上,課堂上自己怎么做,回家后多長時間做作業(yè),這些都要家長和孩子一起分析,并且讓孩子自己制定時間管理策略。為了讓孩子能夠“淡泊名利”些,她想了個辦法,在淘寶店上買了一大版sticker給兒子:“你看,媽媽花十元錢給你買了這么多sticker!”滿以為兒子會喜出望外,沒想到,這小男孩崩潰了,哭得稀里嘩啦,覺得自己之前為得到sticker而付出的努力全都白搭了。
這兩件事讓我忍不住思考:對孩子來說,童年的首要任務并不是向外延展,而是向內積累,我們應該盡力引導孩子減少對外部得失的計較。然而,在我們看來無法理解的“求愛信”的確得到了克拉拉的認同,并愉快地答應了求婚??稍谏顚嵺`中,小朋友們卻不怎么買賬,就像我給女兒講完道理她卻依然會義無反顧地選擇拿獎狀,就像我朋友想用一堆sticker削弱兒子對獎勵的在乎度卻適得其反一樣。對理解力有限卻榮譽感爆棚的低齡段小朋友來說,“看淡得失”的價值觀顯然不那么容易貫徹,怎么看都有點兒不接地氣。
其實,競爭本就是人的天性。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達爾文在深入研究物種進化過程后得出的經典結論,物種進化就是一個競爭和淘汰的過程。
長頸鹿的進化就是典型的競爭結果,長頸鹿的祖先其實并不都是長頸,還有很大部分是短頸,在食物充沛的時候,這兩種長頸鹿都能生存下來,但是當青草缺乏時期,長頸的長頸鹿能夠吃生長在高處的葉子,在競爭中成為贏家從而存活下來,而短頸的長頸鹿則因為夠不到高處的樹葉而餓死,漸漸的,長頸鹿的頸就都是長的了。拋開個人喜好和樂趣不說,單就感同身受更好地理解孩子,與孩子一起進步一起成長而言也是益處多多。
還有獅豹等很多生物也都是在競爭中得以進化,演變出更強大的能力。競爭可謂無處不在,并讓生物具有更強的生命力。
人也是一樣,一開始就生活在各種各樣的競爭中,競爭這個重要的活力因子,促進了整個人類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低齡段孩子不過是將競爭這種天性發(fā)揮得更明顯。
蒙特利爾大學Daniel Paquette等人制定了一份含17個項目的學前兒童競爭性問卷量表,這份量表的研究結果表明:3-6歲是兒童競爭性發(fā)展的一個關鍵期,在這個階段,孩子的競爭意識日益強大,他們不斷地和他人參照、不斷地更改“參照體系”,不斷地用比較來評價別人和自己。他發(fā)現(xiàn),并不是天才和天賦造就了他們的非凡成就,而是堅韌不拔的好習慣,不斷地追求與完善,幫助他們走向了成功。
孩子的競爭意識顯得更赤chi裸luo裸luo,甚至有點“殘酷”。我們可以看到,就連抱在手里的小嬰兒看見自己喜歡的玩具,也會很自然的用盡全力與人爭搶。所以下棋輸棋未必就是真的失敗,反而有利多于弊,正確的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得以有進步才有收獲。再大一些的孩子,發(fā)生矛盾的起因90%都是源自競爭。我家姑娘學會爬就得益于競爭,爸爸和她一起比賽,為了得第di一yi名她可勁地往前爬,很快就熟練掌握了爬行技能。在孩子的這個年齡段里,競爭是本能的,也是不可或缺的。
說這么多,我并不是要用它們來表明競爭是無比正確的,而是覺得應該鼓勵孩子競爭,而是想由此提出一個新的思考角度:或許,正是因為競爭是這個階段孩子的特點,我們在貫徹“看淡得失” 價值觀時才那么艱難。他試圖證明只要利用條件反射的原理,就能夠讓嬰兒順從實驗者的意愿,恐懼任何原本不會害怕的東西。我們不如順應孩子天性,巧妙運用競爭,讓他們在競爭中得到更好的成長。
基于這個新的思考角度,我改變了自己對待競爭的態(tài)度,不再給女兒貫徹“看淡得失”觀,而是在她樂于競爭、渴望得到榮譽時,順著她的心意,引導她盡力而為。
前段時間,女兒參加了一個兒童跳蚤市場的主題活動,就是讓孩子們在一個固定地點擺攤賣東西,后會評選出“z佳jia小老板”。有一句我們經常來形容孩子的話“這孩子心里有數(shù)”,一個心里有數(shù)的孩子代表他知道自己要什么,在什么時間該干什么,需要達到什么樣的要求。換以前,我可能就是在家搜羅點孩子的書和舊玩具,隨便做個廣告牌也就差不多了,娛樂為主嘛,開心就好??墒?,孩子并不這么看,她就是想得“z 佳jia小老板”獎。(這個階段的孩子幾乎都和我家姑娘一樣,渴望成為焦點)現(xiàn)在,我改變了方式,既然想得到,我們就盡全力去得到!
我引導她一起分析擺攤的地點:一個市郊的公園。那么,人們在公園里散步時會想要買點兒什么呢?她也開動小腦筋開始思考。正值冬季,如果有一杯熱乎乎香噴噴的奶茶或咖啡,再來一些搭配熱飲的手作小餅干,相信大家都不會拒絕啊。在送孩子到棋班或者帶孩子去比賽的時候,完全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充充電,很多培訓班都陳列有相關的書籍、畫冊或者雜志。接著,我們就按這個思路制定出了詳細的擺攤計劃,還用心做了廣告牌。當日,小朋友們的攤位一溜兒擺開,我一瞧,賣的幾乎都是書和小玩具,看來和我之前想法一樣的家長可不少呢。行人們饒有興致地停下觀看,卻少有掏錢的,我旁邊的媽媽鼓勵兒子:“寶貝,你想要叔叔買你的東西,就要給人家介紹你的東西啊。”于是,小男孩鼓起勇氣走到中年男子身邊,說:“叔叔,你要買什么東西嗎?我這里有魔法圣斗士的書,還有陀螺,還有樂高積木……”中年男子覺得男孩可愛,夸道:“小朋友真棒!”可后什么都沒買。逛公園的時候買書和玩具干嘛呢,還得拿在手中,多不方便啊。受挫的小男孩撅起嘴,一臉沮喪。
這時候,我們的現(xiàn)沖咖啡、奶茶還有精心烤制的小點心成了焦點,女兒是忙得不亦樂乎啊,不用招呼,好多人都主動過來買。結果,女兒如愿以償,得到了“z 佳jia小老板”獎,我看到滿滿的自信和成就感都快從她的臉上溢出來了。
我想,在這個過程中,女兒至少明白:想得到沒什么不好,只是如果你想得到,就得拼盡全力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我想,就算后她沒得到“z 佳jia小老板”獎,我也不需要安慰她別在乎,好玩就行了。我會告訴她,下一次更努力,一定可以做得更好。
這件事讓我更加體會到:孩子都渴望聽到掌聲,卻不懂得如何取得勝利。與其毫無準備,在競爭失敗后安慰孩子做個路邊鼓掌的人,還不如引導孩子充分準備直面競爭贏取榮譽!
其實,競爭能給孩子帶來好多東西。我在幼兒園門口接女兒時,常常會聽到小朋友嘰嘰喳喳地“邀功請賞”:“媽媽,今天跑步我得了第di一yi名!爸爸,今天班上我的積木堆得z 好!……”孩子們把每個小游戲都當成了一較高下的比賽,競爭給他們帶來了動力。拉斯洛·波爾加一臉神秘地跟朱迪特和索菲亞說:“蘇珊在里面玩有趣的象棋,是你們都沒有玩過的游戲。有時輸了免不了傷心,競爭也給孩子們帶來了如何面對失敗的學習機會。那為什么當孩子積極參與競爭時,我們卻會擔心呢?
我們擔心孩子很累很受傷,擔心競爭會給他帶來負fu 面mian影響,希望他重在參與而不是去爭。在家中,拉斯洛·波爾加買了6000多冊棋書棋刊,房間里、桌子上到處擺著懸而未決的棋局,墻上還掛著偶像的肖像??墒牵臃囚~焉知魚之樂?孩子的競爭和成人并不一樣,成人競爭的標準固化并非常由他人決定競爭結果,而孩子之間的競爭其實是多元化的,他們可能剛剛還因為沒有得到老師頒發(fā)的某個獎項而倍感挫敗,但很快又會因為用積木搭的樓比別人高而開心呢。
在電影《請叫我第di一yi名》中,有一句經典臺詞:孩子們看世界的眼光會和大人們不一樣,他們會說“我要做什么”,而不是“我不能做什么”。有句老話說“酒未到口,還防失手”(大波爾加的原話是Itisn’toveruntilit’sover)。初生牛犢不怕虎,孩子覺得自己可以做到,可以做得比別人更好,這樣的信心多難得啊,因為難得,所以更值得我們去保護。
孩子,想要飛,就用心去飛,然后坦然地大聲說:請叫我第di一yi名!
作者:千尋,本文轉自“東西兒童教育”(id:eastwest_edu), 一個由八歲男孩在美國和媽媽一起打造的微信公眾號,轉載已獲授權。
你在教育上,是“窮人的思維”嗎?
作者:白滔滔
來源:童書媽媽三川玲
我們的很多家長,在學識上和收入上,已經很富有了;但是,他們在教育上,很可能還是“窮人的思維”。
前幾天,我和三川一直在討論著一個話題:為什么我們的教育改變起來如此之難?
我們發(fā)現(xiàn),很多家長,包括高學歷和高收入的家長,對教育的理解,還停留在“教育曾經改變了自身的命運”這個自我經驗之中。僅僅給孩子自由還不夠,我們要讓孩子知道他有哪些資源可以利用,例如時間,老師和家長適時的幫助,反復練習的機會,然后幫助孩子制定目標并完成它。然后,就算他們知道教育的本質是什么,感受到了教育未來的趨勢,也親眼看到了世界上很多國家的教育都在進行日新月異的改革——不僅是發(fā)達國家,還有發(fā)展中國家——
但是,他們仍然信奉:中國現(xiàn)有的教育就算不是z好的,也是適合的。
真的是這樣嗎?
我認為,完全不是。我發(fā)現(xiàn),我們對教育的理解,和時代遠遠脫節(jié)了——就像我們的父母一代,對于饑餓和寒冷的記憶一樣,他們經歷過缺衣少食的年代,所以,就算現(xiàn)在早就衣食無憂了,但是,他們永遠會擔心我們吃得不夠多,穿得不夠暖——
我們對“精英的教育”“掐尖的制度”“應試的方式”……同樣也存在著盲目的信任。
也就是說,我們已經在教育上,有了根深蒂固的觀念,有著不可改變的“刻板印象”。
怎么辦?我們很是為此頭疼,在我們和家長的交流中,在我們讀書會的討論中,在家庭營、獨立營的營地里,在我們的寫作課堂……我們總會遇到有些家長這樣的態(tài)度:三川老師、白老師,你們說得很好,也挺對的,但是,我覺得不適合中國,不適合我們的孩子。
我和三川很郁悶:
他們?yōu)槭裁床幌嘈?,自己的孩子是很?yōu)you秀的,不用和別人去比較;
他們?yōu)槭裁床幌嘈?,自己的孩子不用德智體美勞都優(yōu)you秀,也能過得好;
他們?yōu)槭裁床幌嘈?,孩子小學、中學乃至大學的成績,并不決定一生的成就和幸福;
他們?yōu)槭裁床幌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教育就是幫助每個孩子找到自我價值的?
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們很久很久。
直到有一天,我買了一本經濟學的書籍,叫做《貧窮的本質》。本來,這本書是我暑期寫作的參考書,我自己還沒來得及仔細看,三川好奇就拿過去先看了??戳酥?,她很興奮地對我說:
我找到答案了!很多家長對教育的理解,仍然是“窮人的思維”這種模式。有這種思維的窮人,就算付出了很多的勞動,也還會一代代窮下去;
而在教育上有這種思維,也會讓教育的效果微乎其微,孩子可能上了很多年學,卻沒有真正得到教育的好處。他們拿到了知識上的文wen憑ping,卻還是教育上的文盲。他們的未來,也不會幸福。
我趕緊把這本書拿過來,這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兩位經濟學者,用了15年的時間,考察了貧困人群集中的18個國家,對全世界近9億貧困人口(日均收入低于0.99美元)的研究得出的報告。他們用專業(yè)的分析,總結出來:
為什們有些人的生活總是困頓的?
這些人,有正常的智商,正常的體力,也有社會的閱歷,也沒有很明顯的惡習。但是,他們的生活,似乎并沒有得到很大的改善。輸棋后一味的生氣和沮喪是沒有任何好處的,而且這樣還會影響后面的比賽。他們發(fā)現(xiàn),無論這些人是在中國、印度、印尼、肯尼亞、烏干達……他們的思維模式有著驚人的一致性,這也導致了他們總是在“貧窮的陷阱”中無法自拔。
也就是說,就是他們的生活有了起色,開始好轉,但是,他們往往會做出一些選擇,導致他們繼續(xù)踏入“貧窮”的泥沼,后在深陷在“貧窮的陷阱”之中。
我看完了書之后,和三川總結出來了六條“窮人的思維”,我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有很多和中國教育中所遇到的思維模式極其類似。所以,我們梳理和總結出來,供大家思考、交流。
孩子N個興趣班,哪些該堅持,哪些斷舍離,明智的爸媽都這么做 | 家庭教育
種大樹還是種小草?之所以讓家長為孩子的興趣“聚焦”,背后取決于這樣一個判斷:我們要種一棵大樹還是種一片小草?如果把全q面開花比喻為種草,那么“聚焦”興趣就是要種一棵大樹。
當孩子沉下心來,對一個項目堅持5-6年以上的學習,除了能夠鍛煉他的毅力和恒心之外,他還能有機會感受到一個相對完整的心理狀態(tài)。這里面可能有取得成績的喜悅和教育,也有遇到挫折的沮喪和失落;甚至無數(shù)次,他會想再也不摸鋼琴、不拿畫筆。”目前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把國際象棋列入小學課程,中國當然也不例外,那么,下棋究竟能帶給孩子們什么呢。當孩子跨越了這些學習過程中的酸甜苦辣咸的時候,他無論是心理還是智識都會更上一個臺階。
有的時候,家長會“過分”尊重孩子的意愿,隨著孩子的興趣來。孩子“三分鐘”熱度消退了或者遇到一點點困難,家長也就跟著打退堂鼓了,還美其名曰——尊重孩子的興趣和選擇。
這個時候,家長應該做的是認真進行甄別,找孩子聊聊,看看到底是孩子有畏難情緒還是真的喪失了興趣。也許等過了瓶頸期,孩子又會有興趣了。大樹的根基要想扎得深,扎得牢固,有的時候還需要多一些堅持。
形成良性循環(huán)對于家長來講,既然為孩子選擇了興趣班,就一定要認真對待,盡可能地讓孩子做得更好,而不要抱著一個無所謂的態(tài)度。結果可以順其自然,但是努力的態(tài)度卻是必須的。正像我們熟悉的那句話所說的,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對于孩子來講,很多時候一時的興趣、新鮮勁兒是很容易消退的,真正讓他們堅持下來的,是參與這個項目所取得的滿足感和成就感。當孩子可以從成績中獲得心理暗示和動力,他們也更愿意在這個項目上花功夫、努力,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huán)。
后,總結一下本文的要點1在選擇興趣班時家長要用心甄別,挑選的培訓機構2不同年齡段選擇興趣班的策略不同,8-9歲可能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3既然要學,就要盡可能堅持4形成良性循環(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