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吉他的起源
吉他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兩三千年前古埃及的耐法爾,古巴比倫和古波斯的各種古彈撥樂器。拉丁吉他琴體為與現(xiàn)代吉他類似的8字型平底結(jié)構(gòu),使用羊腸弦,風格典雅??脊艑W家找到的古老的類似現(xiàn)代吉他的樂器,是公元前1400年前生活在小亞細亞和敘利亞北部的古赫梯人城門遺址上的“赫梯吉他”。8字型內(nèi)彎的琴體決定了吉他屬樂器特有的聲音共鳴和樂器特點,這也成為吉他與其它彈撥樂器的顯著特點。
以上是由鑫三芙發(fā)表內(nèi)容,如有需要,歡迎撥打圖片上的熱線電話!
阮起源
漢時,有眾多的馬上樂器傳入我國,漢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 115年),張騫出使烏孫國(今烏孜別克民族),烏孫王獵驕靡與漢通婚,烏孫公主出嫁前,漢武帝命懂得音樂的工匠參考琴、箏、筑、臥箜篌等創(chuàng)制了一種能在馬上彈奏的樂器,圓形音箱、直柄、十二柱、四弦,這種樂器便是阮,當時稱“秦琵琶”。貝斯使用技巧我們所說的貝司,全名是bassguitar,也就是低音吉他,是電聲樂隊中不可缺少的樂器。
北魏壁畫中的阮起源說法不一,據(jù)漢代至魏晉時期的文史資料所載,阮是中國自己創(chuàng)造的一種圓體、直項、四弦、12柱(品)的樂器。(3)打擊樂器:如堂鼓(大鼓)、碰鈴、缸鼓、定音缸鼓、銅鼓、大鑼小鑼、小鼓、排鼓、達卜(手鼓)、大鈸,等。起源大約在公元前217至公元前105年,漢時稱秦琵琶或秦漢子。西晉阮咸善彈此種琵琶,此琴因此得名阮咸。唐代,約在350年前后由西1域傳入中國的曲項琵琶盛行,在樂部居于首位。逐漸將曲頸琵琶直稱琵琶,而直柄圓形的琶琶,則稱阮咸。直到清代,阮雖仍保持著古制,但音域只有1個多八度,在民間流行的舊式阮,則退化為兩條或三條弦。
本信息由鑫三芙為您提供,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產(chǎn)品信息,您可撥打圖片上的電話咨詢,鑫三芙竭誠為您服務(wù)!
阮結(jié)構(gòu)
阮的結(jié)構(gòu)阮由琴頭、琴頸、琴身、弦軸、山口、琴品、琴碼、縛弦和琴弦等部分組成。琴頭和琴頸是用兩塊硬質(zhì)木料膠合而成,琴頭頂端多飾以民族風格的雕刻,琴頸上粘有指板,指板上嵌有2 4個音品,品按十二平均律裝置。而輔弦則是為使音最1低的一根構(gòu)成弦繼續(xù)往更低的音階拓展,以形成完整低聲部和聲走向的,各弦之間音程是大二度或小二度的關(guān)系,不適合在其中構(gòu)建和弦指法。琴身是一個呈扁圓形的共鳴箱,由面板、背板和框板膠合而成。在面板上膠有琴品和開有出音孔。弦軸有4個,除用普通弦軸外,也可用齒輪銅軸。琴弦使用絲弦、腸衣弦或金屬弦。制作阮,所用材料大致和琵琶相同。琴頸和琴身框板,還可使用椴木或楊木。面背板都使用桐木。指板用紅木。弦軸可用紅木、黃楊或黃檀等。琴身的圓度應(yīng)準確,面背板平整光滑,琴頸和琴身在一個平面上,各部膠接嚴密牢固,音品間距準確,表面涂漆勻凈、木紋清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