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南北朝博山香爐
南北朝博山香爐小巧玲瓏,造型新穎,博山香爐也稱博山爐,又名熏爐,是西漢時期常用熏香器具,可用來熏衣、熏被以除臭、避穢。
博山爐出現(xiàn)在西漢時期,與燃香原料和人們的生活方式有關(guān)。西漢之前,人們使用茅香,即將薰香草或蕙草放置在豆式香爐中直接點燃,雖然香氣馥郁,但煙火氣很大。再一個就是它那兩個獅子的獸頭,雕工刻的非常精致,非常的到家,整體感覺這件爐,它的線條非常的流暢,有一種非常古樸的一種感覺。武帝時,南海地區(qū)的香傳入中土,并將香料制成香球或香餅,下置炭火,用炭火的高溫將這些樹脂類的香料徐徐燃起,香味濃厚,煙火氣又不大,因此出現(xiàn)了形態(tài)各異、巧奪天工的博山爐。
兩漢時期,博山爐已盛行于宮廷的生活之中。1968年在河北漢代中山靖王劉勝墓中出土的錯金博山爐就是見證,其造型和工藝已達到高峰。除了博山香爐之外,魏晉南北朝時期還出現(xiàn)了青瓷或白瓷的敞口五足和三足瓷器。
各個時代的文化背景,影響了香薰?fàn)t的使用和制作的風(fēng)格。從主流風(fēng)格角度來說,漢晉時代的香薰?fàn)t多山林之氣,隋唐時代的香薰?fàn)t多廟堂之氣,宋明時代的香薰?fàn)t多士夫之氣,清朝時代的香薰?fàn)t多匠作之氣,民國時代的香薰?fàn)t多市井之氣,當(dāng)下時代的香薰?fàn)t多莫名之氣?! ∫虼?,香熏爐的審美和價值的落腳點,即真正有價值的香熏爐是,既能認同于古人,又能認同于今人,還能認同于后人的香熏爐。爵爐則古之爵,狻猊爐則古踽足豆,香球則古之鬵,其等不一,或有新鑄而象古為之者。相信文化大發(fā)展中逐漸回歸傳統(tǒng)的香文化愛好者們,面對時下不倫不類的“四不像”香熏爐,是會做出選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