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再從約200公里往下到270公里的這段河床中就是籽料出產(chǎn)的主要地段。有人講,中段近180多公里沒有玉石,是因為水流太急,玉料存留不下來,都被洪水把玉石沖到下游去了的緣故。請問前面那20多公里的河水流速不是更湍急嗎?為什么在那一段或多或少還可以撿到玉石?而這180公里的地段,為什么不論大小一塊玉石也撿不到呢?河床里到處都是卵狀石頭,沒有一塊玉石,石頭沒被水沖走留了下來,唯獨比重比石頭大得多的玉石反而被水沖走了,所以,“因為水流太急,玉料存留不下來”的解釋自然是不能成立的。
(一)全包裹、微透明了解和田玉仔料的成因,就知道和田玉料呈渾圓狀,外表有厚薄不一的皮殼,顏色常有棗紅皮、秋梨皮等。渾圓狀的存料,皮色必然是全包裹的,巧雕、人工開門子和分割成小塊的除外。皮呈微透明、亮亮的或叫“有油脂光澤”,手捂或手握1~2分鐘,既見其“出汗”。(二)顏色自然仔料在河床中經(jīng)千萬年沖刷磨礪,自然受沁,它會在質(zhì)地松軟的地方沁上色,在有裂子的地方深入肌理。皮上的顏色應(yīng)是由深變淺,裂隙上的顏色則由淺至深。這種皮色是很自然的,很喜人,搶眼而不礙眼,并且,色澤隨歲月增進(jìn)愈顯親和力。
四:重料不重工“玉不琢不成器”這是一句人人皆知的名言,玉雖然很珍貴,只有成器后才能體現(xiàn)出真正的價值。也就是說在玉的原有價值上增加了藝術(shù)附加值。目前有些和田玉收藏愛好者在選購藏品中一味追求原料的品質(zhì),而忽視雕工的優(yōu)劣及設(shè)計體裁的文化內(nèi)涵。作為一件收藏品,它必須具備一定的可收藏性,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美倫的藝術(shù)表現(xiàn)、精湛的雕琢技藝,這些都是收藏性中不可缺少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