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山東食用菌出菇架優(yōu)點:
1、離縫養(yǎng)菌、通風好、降溫快,不傷熱。
2、插放菌袋方便易操作,菌袋之間相互隔離,避免菌袋間病菌的傳播、有壞包可以及時處理。
3、擺放數量多、密度大、合理利用菇房空間,減少資源浪費。
4、提高蘑菇質量,增加蘑菇產量;
5、山東食用菌出菇架的壽命在10年左右,一次投資多年受益。
現在菇類種植的經濟效益較好,從事生產的農戶也越來越多。山東食用菌出菇架也越來越受青睞,放置菌包的數量更是比原來翻了好幾倍。不僅擴大了生產規(guī)模,也極大的提高了食用菌產量,大大改善了食用菌品質。
食用菌出菇架已經搭建好,菌絲也已經發(fā)好了,但是并沒有出菇,造成這個的原因不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看,找到對應的方法并解決問題。
1首先要了解食用菌菌株的特性與質量。若菌株退化、出菇能力弱,稍受外界因素影響就會遲遲不出菇,減產甚至絕收。要考慮食用菌品種的特點,早熟型品種在發(fā)菌完成后即可以開袋出菇,中熟型和后熟型品種有一段后熟期,需靜置一段時間,等原基出來后方可開袋出菇。
2對溫度的敏感性。有些需要一定的溫差刺激或者搔菌刺激,如有些香菇、秀珍菇需要低溫刺激才能出菇,蛹蟲草栽培過程中一般需要搔菌處理才會出草旺盛。對于需要溫差處理的品種應在發(fā)滿菌后進行溫差刺激,促使出菇。
3溫度不適。菌絲在培養(yǎng)料內長透之后,如室溫是在平菇品種適宜的溫度范圍之內,便很快出現菇蕾。如溫度過高、過低都會抑制原基形成。處理方法:針對各品種對溫度的要求,適時播種;破塊,即菌絲長滿料后,破塊3~5天后,在縫隙處有大量原基形成。加壓。當菌絲生長到一定程度,在菌床表面放若干小鵝卵石,平菇很快從石頭縫隙處長出。曝光。利用平菇的光效應,適時進行光照,可促進子實體形成。
4菌床濕度大,通風不良,或不適當施用氮素營養(yǎng),都會造成菌絲徒長,料面出現大量氣生菌絲,倒伏后形成厚菌被—菌膜,會影響到原基的分化。處理方法是搔菌,即在菌膜出現后,應用鐵器在培養(yǎng)料表面或打方格進行耙動,除去老菌絲(膜),在壓實,同時注意保溫保濕,刺激子實體形成。
5氧氣食用菌菇房內要有適宜的氧氣含量,氧氣含量太低不利于子實體的生長,容易造成不出菇或者畸形菇現象。必要時在菇房安裝排氣扇,定時換風,促使出菇
山東標榜倉儲設備有限公司是國內較早從事于食用菌出菇架、食用菌培養(yǎng)架、大棚出菇架、出菇架配套產品等的研發(fā)、設計、一體化先進生產企業(yè)
在初夏平菇生產時,采收1~2潮菇后進行越夏管理,使其在偏干、缺氧、溫度穩(wěn)定條件下,降低呼吸強度、保持較強生活力、保存養(yǎng)分,早秋再進行出菇管理,這樣可提前進入市場,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平菇進行越夏管理有以下幾種方法:
1.風干法
將出過1~2潮菇的菌袋去掉菇根、死菇、老菌皮(未出菇的菌袋不必打開袋口),風干,放置在陰涼通風處。若放在室外要加覆蓋物以防雨淋,防潮防霉。8月底氣溫降低后,將菌袋浸泡在水池中,使其吸透水分,再進行出菇管理,一周后即可出菇。
2.溝貯法
選擇地勢較高、排水方便的地方,挖寬50厘米、深60~70厘米的貯藏溝,將溝壁拍實,并撒石灰(消毒和殺菌),再將沒有污染的菌袋放入溝內,一般放3~4層。溝上覆土厚約50厘米,高出地面15厘米,呈弓形,以利排水。在越夏管理期間,如遇長期干旱,應向溝面適當澆水保濕。入秋后挖出菌袋,在浸水池內浸泡24小時左右,按常規(guī)進行出菇管理,10天即可出菇。
3.覆土法
對于地栽平菇,氣溫升高不適出菇時,即停止噴水,清潔床面,使料面稍加干燥,含水量降至45%左右;然后覆蓋薄膜,上面再覆蓋7~10厘米厚的干凈泥土,稍拍緊;泥土上再蓋草簾進行遮陽,以防高溫;四周開好排水溝,防止雨水浸入料內;如遇久旱,則需在土層表面噴水保濕。待高溫過后,掀去覆土與薄膜,在床面澆灌一次重水,浸透培養(yǎng)料,然后按常規(guī)管理,一周后即可出菇
東食用菌出菇架改進接種方法,用生料栽培食用菌時,增加5%-10%的接種量,并將的2/3接種于覆蓋料面和四周,有利于菌絲盡快占領培養(yǎng)基表層,提高抗雜菌能力。段木接種時,適當縮**距,并在段木兩端斷面各接種一穴,既可避免雜菌侵入,又能加速菌絲在段木中的生長。
在安置好山東食用菌出菇架要創(chuàng)造適宜的環(huán)境食用菌栽培過程中,可根據大多數(除草菇)都要求較低溫度,而雜菌多數喜高溫的特性,采用適當的降溫培養(yǎng)方法。從濕度來看,食用菌絲生長階段要求較低的空氣濕度,雜菌則要求高濕環(huán)境,故菌絲生長期間應控制空氣濕度在60%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