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廟宇銅香爐是盛放香料燃燒的熏香器具,我國在漢代曾鑄造過銅熏爐,俗稱“博山爐”。博山爐器形近似戰(zhàn)國時期的青銅豆,爐體呈半球形,上有鏤空的山形蓋,圓盤形底座,中有圓柱與爐體相接。后來又鑄造使用過一些鴨形銅熏爐。隋唐時期流行一種形似蒙古包的銅熏爐,這種熏爐爐體呈圓盤形,上有鏤空的山形蓋,形狀近似蒙古包,下有獸足。
古人焚香很多,所以廟宇銅香爐之用途多,主要的有三點 :用來供祀神佛。是用作來薰衣。古代沒有香水、香料發(fā)明,凡入朝覲見,或拜謁尊貴,必須將衣服薰香,方不失儀。因之,社會相習成風,即使是平民的社交也大多如此。直至清代乾隆時期,西洋香料傳入,這種風氣才漸漸消失。是書房必要之器。古人讀書必須焚香,一則免除惡臭,使讀者心中愉快,有裨益于理解及記憶。再則刺激精神,便于誦閱,所以古人有“紅袖添香夜讀書”的詩句。
具有良好做工的廟宇銅香爐不僅在使用上能得到很大的便利,而且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一個的銅香爐是在使用和收藏之中是需要進行一定程度的保養(yǎng)才能有長久的壽命的。現(xiàn)代的仿品銅香爐只有“形”而無“神”。一個新的銅香爐在購買回來之后,首先要進行精心的擦拭,使用較為細膩的布料對銅香爐內(nèi)外的進行擦拭,去除油漬灰塵等。
一個新的廟宇銅香爐在使用的時候,盡量裝一些較好的香料。因為較好的香料在點燃之后置于爐內(nèi),的香氣會慢慢地滲透進銅香爐的爐體,這樣對進行幾次養(yǎng)護之后,一個銅香爐就會具備成為收藏品的潛質(zhì)。而一個本身就作為收藏品的銅香爐,更是需要收藏者進行良好的保養(yǎng)。不僅要時常擦拭以保持廟宇銅香爐的潔凈度,更要對其做一定的物理或者化學的保養(yǎng),如對爐體進行油脂擦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