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鼓在古代常用于中指揮隊進退,也常用于宴會、樂舞中,是一種流行于廣西、廣東、云南、貴州、四川、湖南等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打擊樂器。銅鼓是中國古代悠久而燦爛文化的結晶,是中國少數(shù)民族先民智慧的象征,它具有東方藝術的特色,是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之珍藏。銅鼓在越南、老撾、緬甸和泰國甚至印度尼西亞諸島也有流傳。2016年1月10日,由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壯族銅鼓鑄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韋啟初、韋啟參兄弟倆設計制作的一面直徑4.2米、高2.6米、重達7噸的巨大銅鼓,是[1] 目前世界大銅鼓銅鼓形狀像圓鼓,有各式圖案,有的銅鼓上還有蟾蜍圖案(越人崇拜蛙)。銅鼓的直徑有大到2.3米,小的有0.7米。到了明代,銅鼓“鼓聲宏者為上,可易千牛,次者七八百”,銅鼓本身已經是一種財富。至今中國出土的銅鼓有一千五百多個。在東南亞各地(老撾)也發(fā)現(xiàn)二百多個銅鼓,泰國民間收藏和出土的則有上千個。“銅鼓”一詞早見于《后漢書·馬援傳》“馬援出征交趾,得駱越銅鼓,鑄為馬。”制作銅鼓的以百越中的駱越為多,即是黎族與壯族。

反映了壯族人民的歷史傳說反映了壯族人民的歷史傳說。如竹節(jié)紋,《華陽國志》卷四《南中志》說:“有竹王者,興于遁水,有一女子浣于水濱,有三節(jié)大竹流入女子足間,推之不肯去,聞有兒聲,取持歸破之,得一男兒,長養(yǎng)有才武,遂雄夷狄(《水經注》作“遂雄夷濮”),氏以竹為姓?!便~鼓面上刻有竹節(jié)紋,是很自然的事。在古代僚人和近代仫佬族中,還保存竹王的傳說和崇拜。反映壯族先民的生活和環(huán)境《舊唐書·地理志》說:邕州……宣化,州所治……水在縣北,本胖柯河,俗呼郁狀江,即駱越水也。亦名溫水,古駱越地也。”按溫水即南盤江。種類繁多,仿古銅器,青銅器,銅香爐,銅鼎,風水瑞獸,銅佛像,密宗佛像,景泰藍佛像、香爐,鎦金佛,動物雕像,人物雕像,城市雕塑,園林雕塑等。南盤江與紅水河相接,因此,溫水就是胖柯河,唐代叫駱越水(溫水,古稱廣西武鳴河-南寧市邕江-貴港市郁江段,漢譯音“溫”字在壯侗語中意為“天空”“蒼天”“老天爺”“天子”,故,溫水亦可理解為“蒼天之河”“天子之河”)。劃船紋跟濮族住于水有關。花山巖畫中也多處畫有之,其他如水波紋,亦跟濮水有聯(lián)系。此外.鼓面中的立體騎馬紋,古代壯族人也有騎馬之習慣。明稱廣西為陸梁之地,宜于騎馬,產馬也多。作為銅鼓花紋以反叫反映壯族人民戰(zhàn)斗的驍勇。"(1)
上述幾個問題中,核心的問題是鼓壁太厚,其它不足皆因此而產生。但是,要將鼓壁降至傳世銅鼓的厚度,就必須在鑄造時將內外范之間的間隙減小,但這一來又會增加澆鑄中所產生的氣隔,給澆鑄帶來極大困難。之后,他們在廣西民族學院組建了我國一個銅鼓鑄造實驗室,繼續(xù)開展麻江型銅鼓鑄造試驗。2004年,該研究所又鑄造出兩面麻江型銅鼓,但壁厚依然如故,且聲音反不如一批銅鼓,說明這一問題確實是一大難題。
在這方面花費時間長、投入人力、資金多的,是廣西民族學院。1995年,廣西民族學院萬輔彬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與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博物館、上海博物館等單位合作,在上海博物館用陶瓷型模試鑄出一面麻江型銅鼓,但不是很成功。因此,有的人說,銅鼓圖案本身就是一部內容豐富的民族歷史教科書。之后,他們在廣西民族學院組建了我國一個銅鼓鑄造實驗室,繼續(xù)開展麻江型銅鼓鑄造試驗。在后來長達三年多的時間里,他們投入大量的資金及人力,先后鑄造了十幾次,但僅鑄出兩面銅鼓,沒有完全取得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