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代控制理論的出現和電子計算機的推廣應用,自動控制與信息處理結合起來,使自動化進入到生產過程的優(yōu)控制與管理的綜合自動化階段。70年代自動化的對象變?yōu)榇笠?guī)模、復雜的工程和非工程系統,涉及許多用現代控制理論難以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的研究,促進了自動化的理論、方法和手段的革新,于是出現了大系統的系統控制和復雜系統的智能控制,出現了綜合利用計算機、通信技術、系統工程和人工智能等成果的自動化系統

●生產能力柔性 當生產量改變、系統也能經濟地運行的能力。對于根據訂貨而組織生產的制造系統,這一點尤為重要?!駭U展柔性 當生產需要的時候,可以很容易地擴展系統結構,增加模塊,構成一個更大系統的能力?!襁\行柔性 利用不同的機器、材料、工藝流程來生產一系列產品的能力和同樣的產品,換用不同工序加工的能力。柔性制造系統是有一個由計算機集成管理和控制的、用于地制造中小批量多品種零部件的自動化制造系統。

60 年代, 工業(yè)生產的不斷發(fā)展, 工廠自動化程度大大提高。在自動化儀表方面, 開始大量采用單元組合儀表.為了滿足定型、靈活、多功能等要求, 還出現了組裝儀表, 以適應比較復雜的模擬和邏輯規(guī)律相結合的控制系統需要.與此同時, 開始采用電子計算機對大型設備, 如大型蒸餾塔、大型軋鋼機等, 進行優(yōu)控制, 實現了直接數字控制(DDC)及設定值控制(SPC)。在系統方面,出現了包括反饋和前饋的復合控制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