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說到紫砂,必然要提及顧景舟。
近幾年來,顧景舟大師的紫砂作品頻創(chuàng)新高,一直著紫砂拍賣市場,保持著目前貴紫砂壺的記錄(提壁組壺,1782.5萬元)。
顧景舟大師的拍賣作品中,超過千萬元的紫砂壺就有十幾把,其中寒汀石瓢壺(1495萬元)、相明石瓢壺(1232萬元)分別列在顧景舟大師過千萬紫砂壺的第二、三位,再加上2008年拍賣的唐云石瓢壺(318萬元),一共三把石瓢壺都曾創(chuàng)過當時紫砂拍賣紀錄,而這三把石瓢壺是顧景舟大師在同一時間制作的,并且一共制作了五把。
顧景舟嚴謹?shù)淖黠L與制壺理念,深遠地影響了幾代紫砂傳人,成就紫砂界的“顧派”。這一脈有很多出類拔萃的藝人,如吳群祥、徐漢棠、周桂珍、葛陶中、潘持平等,擁有出神入化的絕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作為紫砂藝苑的中流砥柱,他們繼往開來,力使紫砂文化源遠流長。
師徒相授,傳承的不僅是制壺的技藝,老一輩藝人對紫砂藝術(shù)一絲不茍的態(tài)度、工匠精神、為人處世的風范,都生生不息地一代代留傳下來,并將一直傳承下去。
顧景舟早期朱泥紫砂石瓢壺 底部有'荊山壺隱'方章, 蓋內(nèi)有'顧景洲'篆書方章
儲銘(1881-1937),顧景舟的老師。初名臘根,江蘇宜興西鄉(xiāng)盛塘橋人,生于龍溪山,號大匠巨人,龍溪山人,以制牛蓋洋桶壺出名。15歲至宜興蜀山,拜當?shù)刂茐厮嚾藶閹煟辛晻?、陶刻,因天資聰慧,勤奮好學,猶善制壺,20歲后即以制作紫砂洋桶壺成名。
1906年被上袁“藝古齋主人”趙松亭聘為技師,制作茗壺“如意仿古”、“矮石桃”、“線圓”、“梨形”等傳統(tǒng)款式。清宣統(tǒng)年間,儲銘受聘于「陽羨紫砂陶業(yè)公司」,專門制造拋光鑲銅的外銷紫砂壺,因工藝精湛制作嚴謹,榮獲「南洋勸業(yè)會」優(yōu)勝大獎。
1930年代后,儲銘的聲名更盛,許多公司商號皆向其訂制紫砂壺胚,尤以洋桶壺受歡迎,而被時人稱為「洋桶王」晚年曾受收藏家之邀,在上海制作仿古器兩年,后因世道變故,嗜酒成性,1937年逝于西鄉(xiāng)家中,其代表作有洋桶、矮石銚、合菱、線圓、扁腹、德鐘壺等。
雖然如今儲銘的名字或許已經(jīng)被人淡忘,大家能記得的只有紫砂泰斗顧景舟,可相信他們在乎的并不是這些,他們真正在乎的是紫砂藝術(shù)能否一代一代傳承下去,能否發(fā)揚光大,被世人忘卻。
顧景舟早期朱泥紫砂石瓢壺 底部有"荊山壺隱"方章, 蓋內(nèi)有"顧景洲"篆書方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