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羽絨的保暖原理就是在人體與空氣之間做了一個隔熱層,隔熱層的材料就是空氣。羽絨服通過儲存空氣來降低人體周圍冷空氣的流通,達到保溫的效果。所以羽絨服內(nèi)空氣越多,保暖性就越好。
決定一件羽絨服的品質(zhì),主要是看這款羽絨服這 4 點:羽絨品質(zhì)、含絨量、充絨量和蓬松度。
其中充絨量和蓬松度這兩個因素的乘積,決定了同樣尺碼羽絨服的保溫性能。更大尺碼的羽絨服達到相同的保溫效果,所需要的羽絨含量也就越多。
挑選高質(zhì)量羽絨服的小竅門:一看二摸三按四拍五聞。
01 看
看商標的信息是否齊全,含絨量、充絨量和絨毛品種。蓬松度的信息可以問導(dǎo)購。
02 摸
通過內(nèi)層摸羽絨,梗較多的(有點刺刺的)說明羽毛含量高,無明顯扎手的感覺說明含絨量高。
03 按
充絨量相同的羽絨服,體積越大蓬松度越高,品質(zhì)也越好。購買時按壓一下,回彈越快的羽絨服說明蓬松度越高。
04 拍
用力拍打,看看是否有粉塵或者絨毛漂浮,以此來判斷質(zhì)量。拍出粉塵有可能是因為商家以次充好,將粉碎毛和粉塵毛摻雜進了羽絨中。拍出絨毛說明衣物面料的太大,容易跑絨,羽絨服會越來越薄。
05 聞
禽類羽絨羽毛會有味道,處理工藝不合格就會有一股異味。
容易忽略的需求:面料
其實,用禽類羽毛保暖,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早在西周時期,我們中原地區(qū)的獵人,就穿上了粘著羽毛的毳(cuì)衣。
而真正意義上的羽絨服,卻只有不到80年的歷史。羽毛天然存在,為什么羽絨服姍姍來遲?就是因為面料不到位啊。
↑埃迪·鮑爾羽絨服設(shè)計圖1940年,美國人埃迪·鮑爾(Eddie Bauer)才研究出絎縫技術(shù),制作出件羽絨服,并申請了專利。
大家挑羽絨服的時候,基本都知道要看含絨量、蓬松度這些,卻容易忽略面料。
硬核需求:防水
這是羽絨服被忽略的一個標準,但其實非常重要,一件羽絨服防水做得不好,前面說的保暖等功能,通通沒法發(fā)揮出來。
試想一下,終于迎來了一場紛紛揚揚的大雪天,和朋友盡情地打了個雪仗,結(jié)果雪在衣服上化開了……
羽絨一旦打濕,空氣就會被擠跑,不僅變重,還毫無保暖性可言。
如果是喜歡滑雪的朋友,就更需要一件防水的羽絨服。羽絨服被打濕后,不僅不舒服,還會影響發(fā)揮。
其他戶外運動也一樣,突然遇到雨雪天氣,根本來不及躲避。
對于南方的朋友來說,冬季也會冷不丁遇到一場大雨。夏天的時候淋點雨還覺得涼快,一會兒衣服自己就干了,而冬天,濕冷的感覺會讓你想哭。尤其冬天風(fēng)大,下雨的時候就算有雨傘,都擋不住橫穿直入的雨水。
難捱的冷,是濕冷。這時候一件水潑不進的羽絨服,就成為了冬天的守住者了。
對于喜歡旅行的朋友來說,防水羽絨服更能化解旅途中的不測風(fēng)云。旅行的時候更不可能帶太多厚衣服,淋濕之后沒衣服更換,會異常狼狽。
正因為如此,現(xiàn)在好的羽絨服,都開始加入防水的功能了。
不過要注意的是,很多羽絨服號稱可以防水,其實只是簡單的防潑水,真正遇到下雨天的時候,還是會淋濕的,一定要選擇面料可以真正抵抗雨雪天氣的羽絨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