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大曲酒生產中,不論是制曲還是釀酒,都是利用菌進行自然發(fā)酵
大曲酒生產中,不論是制曲還是釀酒,都是利用菌進行自然發(fā)酵。由于是開放操作,因此在釀造過程中,有眾多微生物先后交替、共同作用,土壤、生物及有機物上生長的大量微生物,在風的作用下,隨著空氣到處傳播。當落入適宜的溫度、濕度、水分、有營養(yǎng)的基質上時,便開始繁殖。由于空氣中的微生物,因地區(qū)、氣候條件不同,差異甚大,而且它們的數量和種類受季節(jié)影響很大,致使微生物的(原載于《中國白酒》201801期)增減相差懸殊。隨著春季天氣的轉暖,空氣中菌數也明顯增加,尤其是霉菌有很大增長。
窖池發(fā)酵異常的可能性就比較高
溫度是一個非常實用的、判斷發(fā)酵是否正常的指標,這主要是針對固態(tài)發(fā)酵,正常情況下入池前4天每天升溫0.5—2度,剛開始升溫緩慢,之后升溫幅度變大。如果說入池后幾天溫度沒有上升或者不升反降,那么窖池發(fā)酵異常的可能性就比較高,這個時候要分析出問題原因所在并在后續(xù)的生產過程中做出相應的調整。如果100斤糧食配200到300斤配糟,一般入池溫度至少在20度以上,培菌和不培菌還有所區(qū)別,如果是不培菌入池溫度還要再高4到6度。如果溫度太低啟發(fā)會很慢,窖池就不容易升溫,這種問題在這個季節(jié)為常見。
醬香型白酒生產工藝
醬香型白酒生產工藝,具有兩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發(fā)酵、七次取酒,高溫制曲、高溫堆積、高溫發(fā)酵、高溫餾酒,生產周期長、儲存時間長等特點,這樣工藝使得醬香型白酒的微量成分十分復雜,多達1400多種,且酸度較高,呈色的前基物質較多,故而會呈現出相對其他香型白酒顏色較深的“微黃”。
大多數的濃香型白酒在釀造出來之后都呈無色透明狀,在長時間貯存以后,酒體的顏色有可能會慢慢地變得微黃,并且喝起來會有淡淡的粘稠感和細膩感,這是白酒的陳化作用,它會使酒味變得更加醇厚。
白酒苦味的預防和解決措施
白酒苦味的預防和解決措施:1、加強輔料的清蒸處理 加強輔料的清蒸借以排出其邪雜味。清蒸時火力要大,時間要夠,清蒸完畢,及時出甑攤晾,收堆裝袋以備用。對于出現生霉的釀酒原料也要清蒸處理后使用。2、合理配料 為了保證糖化發(fā)酵正常進行,適宜的酒曲和酒母是必要的。保持一定數量的蛋白質,對于發(fā)酵旺盛和白酒風味是有好處的,不能過量,過量危害性很大,蛋白質含量高,必然產生的酪醇多,造成酒苦,超過標準,其出酒率必然下降。